都昌有一幢“大宅门”,位于都昌县汪墩乡石树吴村,因“大宅门”旁边有一高约1.8米的石树,当地人称它为“石树围屋”。“大宅门”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有300余年的历史,是都昌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清建大宅院。
门口可看到院内的天井
门多、巷多、廊多、天井多 一屋可住200余人
“大宅门”整体建筑围合呈长方形,现存面积为2800余平方米,当时建造占地面积曾达到7200平方米,屋内有大小房间138间,大天井有48个,小天井难计其数。众多大小天井采光和通风设计非常讲究,当年的豪门大院气派依然可见。围屋内由四栋六进结构的建筑组成,每栋建筑均为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的木质结构。
如此宏大的建筑,得益于“大宅门”主人吴文璧早年经商积累的雄厚资本。吴氏宗谱中有记载,元世祖11年,游学者吴原道自余干到星子白鹿洞书院游学途经至此,后入赘石姓,安家立户。吴原道第15代孙吴文壁在景德镇经商烧窑做瓷器,多年后赚了不少钱,遂回乡买地建屋。细看“大宅门”不难发现徽派建筑的特征,屋内雕梁画栋将徽派三雕尽显华贵,以及青砖黛瓦马头墙等彰显出徽派建筑特点。
石树吴氏的家谱记载,“大宅门”建成后,全村44户共280余村民都居住在宅内,村里人互相拜访,下雨天不用带雨具、走湿路。据宅内老人们回忆,当时围屋建好后,整个村子的人都居住在石树围屋内。后来随着人口的扩大,才渐渐从围屋中搬出一部分人,在围屋四周建起了房屋。
走进“大宅门”,不难发现以前全村人聚居的痕迹。通过大小不一的房间以及天井,四通八达、迂回曲折的宅道,可以看出大家紧密相连而又相对独立的生活状态。
也正因为围屋内门多、巷多、廊多、天井多,才容易使人迷路。尽管如此,初次来到“大宅门”的人大多还会有像进入迷宫一样晕头转向。
部分围屋已经倒塌
如同民间艺术雕刻博物馆 年久失修亟待维护重修
置身“大宅门”内,就像走进民间艺术雕刻博物馆。一窗,一梁,一门,一廊,都经过精心雕刻,其中不乏精品之作。民居的外墙装饰主要集中在门罩、门楼、门斗和门廊上,且多为石雕,采用浮雕与阴刻的结合手法将花卉鸟兽雕刻得活灵活现。门额上还有罕见的“唱大戏”图案,采用浮雕,雕刻中每个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个碎步、一个兰花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把人物关系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室内装饰则主要集中在沿天井的内界面上,正堂天井周围的隔扇门窗、梁坊、柱托、撑拱,多为木雕与建筑构件结合为一个整体。
欣赏雕刻艺术之余,围屋内一些被大火烧过的痕迹也不时出现。
房屋为砖木结构,屋内常堆放柴火,因此给围屋埋下了安全隐患。围屋相对封闭的结构同时助长了火势,加大了救火难度,灭火只能依靠屋内的井水。此外,房屋连片建造,发生火灾时,很容易形成大火。 据当地老人回忆,有一年围屋内的一场大火将“大宅门”烧毁了三分之一。
如今的“大宅门”内已无人居住,因年久失修,有很多房间和围墙被雨水和岁月的侵蚀已倒塌,现存的围屋也是摇摇欲坠,村民盼望有关部门前来考察并加以重点保护和重修。
“大宅门”昔日的繁华已如过眼烟云,希望在有关部门的保护下重现往日的辉煌。
(特约记者 杨帆 文/摄)
这样的房子太可惜了。。。
应该修复保存下来 做旅游景点也可以
如此这般,甚是可惜。应加以修葺,以作景点。如山西乔家大院、福建土楼 等。
很有年代的大宅加以修缮 可作为l旅游景点怀念和感受的是一个时代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