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为何房价跌有人反对 而房价涨却无人支声?

先来回顾一下旧新闻,2014年2月19日,杭州某楼盘宣布降价,均价从17200元/平方米降到了13800元/平方米。2月21日下午,该楼盘一些业主进行一系列“维权”行动,其中一些激动的人甚至打砸了售楼处。
2014年的楼市,杭州率先打响降价第一枪。德信北海公园每平米直降4000元。天鸿·香榭里马上跟进,起价从17200元/平方米降至11800元/平方米。随后各大楼盘减免物业费、购车位优惠、多重大礼、砸金蛋等促销方式粉墨登场。房价下跌的杭州楼市进入了冰冻期,地区房价出现30%甚至50%以上的下跌,降价并没有换来可观的成交量。
同样的画风出现在2008年9月5日下午1点左右,万科老业主聚集在杭州万科位于世贸的办公处,抗议万科降价,现场打砸了售楼办公室。9月底,景瑞地产在江苏太仓的楼盘促销,降价23%,遭遇前期业主抗议。
2011年,北京通州的房地产价格就像落叶一般,随风而落,整个区域的新房价格已经从2010年春季顶点时的2万2、3一路下跌到现在的1万6、7,有些楼盘更是爆出了1万4的超低价位。
可以看得到是,在房价大幅下挫之日,就是出现“维权”风波之时。楼盘一降价,就有业主“维权”是怎么形成的?
首付的存在注定了住房的金融属性,想想房价下跌20%,首付就给吞没了,财富损失惨重,一身的房贷还在压着,业主抗议房价下跌有其中缘由。然而,合法买卖自由是市场经济的最直接体现,购房合同也没有限定是只涨不跌。住房商品化之后也有炒房让部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人赚足了原始财富,房价上涨所有人都皆大欢喜。
那么在中国,有人会在房价上涨的时候提出抗议吗?没有,因为买不起房的都是沉默的大多数,房价涨跌似乎跟自己都没啥关系。有例外吗?有,在国外。
据北京商报2018年5月29日报道,过半德国人没有房产,德总理默克尔承诺控制房价。据悉,上周,1万多名活动分子上街抗议并占领空置房,抗议德国首都柏林房价一年内上涨20%。近几年,柏林已成欧洲乃至于全球年轻人趋之若鹜的创意城市。而在过去五年间,柏林的平均房价上涨了50%,位于市中心的城中区(mitte)也涨了30%。
猴急的德国人因为柏林房价上涨50%就受不了,可想德国人对高房价抵抗力非常虚弱。2014年欧洲央行为对付通缩实施存款负利率,德国人在如此低利息的环境下都不冒险买房,在中国供房一族眼里,天理难容。
随后,德国总理默克尔26日表示,德国“迫切需要”大量民众负担得起的住房。联邦政府为住房预留了60亿欧元资金,其中20亿将注入社会福利房项目,并进一步保障租客的权利。
当今的中国楼市,给人窒息的感觉,房地产像是一辆火车,轨道都是设计好了的,长期的预期就是涨,没其他方向,加上暧昧的地方政府有意无意的饥渴营销,越控越涨。
盛世会在一夜之间坍塌吗?这就是如今中央政府最担心的事情,毕竟现在财政的负债比例已经很大了,不断地用新债还旧债,外加溢价买地输血来缓和压力。当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时,很多银行不知不觉就成了某一城市最大的房主,手上拥有一堆正在不断贬值的房产,政府成为名副其实的接盘侠和最后的控盘者,而这一招事先在北京楼市中学会使用。
另一则新闻,可能会让无数想实现“居者有其屋”的人梦碎一地。5月7日,北京市住建委出台限价房项目销售征求意见稿,对限价房项目销售方式做了分类:设定限评比(限房价/评估价),高于85%的按正常商品房售卖,低于85%的转为共有产权房摇号出售。
政府其中深意,可能有三:一是不希望房价过快下跌,跌15%我就接盘,以此信号巩固市场信心;二是,以便宜15%的价格将产权不完整的房子卖给购房者,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三是,通过产权稀释,压低购房者的贷款比例,以响应中央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的号召。不愧是在皇城底下,可谓一举多得。
再回顾一下中国房价波动,2008年众所周知是由于经济危机引起的低迷,与2011年和2014年北京和杭州局部的房价回撤有本质区别,后者是由于局部的供应饱满。
2010年,原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0年要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内外资源,按照世界一流水平高起点谋划,实实在在地启动一批项目,努力取得重大突破,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新的一轮建设通州新城会战随之发起,而后来的事实表明,通州还是通州,热土没热起来,房价在2011、2012年就是跌。
另据媒体报道,杭州楼市2013年量价齐涨,但新增供应的增长的比销售更快,同比增加27%,年末全市存量比一年前增长40%,房价因为供需关系自然应声而落。
由此,我们现在看到的楼市,很尴尬,从房奴到政府,都在楼市上如履薄冰,在没有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中国房价是很难降下来的了,哪怕下降20%。在房地产行业看来,不以增加土地供给的房控,就是要默契配合一起耍流氓;在炒房者看来,低于gdp增长率(m2增长率)的贷款利息,也是要一起耍流氓,限购了没说不能通过找目标人群代持房产,实现投资收益;而最终伤害的是那一批供房能力苦于于首付、真正裸跑在城市“奋斗着”的刚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