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人裴鸿恩从小到大,对本地文化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聆听、收集古城的人,古城的事成了裴鸿恩日常生活的—部分。这些人,这些事,听过之后便难以忘记。闲暇的时候,读此书,讲述往事,乐在其中。
裴鸿恩,汉族,1943年出生于平遥城内雷家街,曾任平遥推光漆厂副厂长,被评为山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师,擅长绘雷、武术。多年来潜心致力于平遥人文轶事的收集整理工作。
一城一楼的巍峨,一街一巷的婉约,一砖一瓦的古朴,一草一木的荣枯,构成了古城独特的风景。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平遥古城,“独一无二”也许最为恰当。
曾经有一段时期,当“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等荣誉络绎而至时,古城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有人兴奋,有人沉醉,还有人疯狂地在这块文化资源丰富的宝地上。“挖金”。挖得有些根基不稳,挖得有些山穷水尽。这时,一批有文化良知的研究者仿佛听到一个声音:“个性是人性的一部分,没有个性的研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人们开始懊悔,开始反思。
懊悔之余,人们渐渐变得理性,隐隐感觉到了历史所赋予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2007年,在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GHF)的资助下,平遥县人民政府启动了平遥古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挖掘工程,复建筑、复工艺、复传统、复文化,力求用国际先进理念、先进技术,指导平遥的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平遥县米家巷12号院,由平遥县人民政府与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GHF)合资修复完成。在这里举办的文化论坛——“陶坛”,已经成为向世界展示平遥原始文化元素的重要基地。“陶坛”的创办,意在进行平遥文化的修复,培养平遥人的文化自豪感、文化认同感,提升平遥文化软实力。
“陶坛”着力于珍存口述历史,秉持生活原态、语言原貌、文化原味的理论自觉,在一街一巷中搜寻历史的足迹,从一砖一瓦间提炼古城的文化。
“陶坛”二字,意蕴深远。平遥古称“平陶”;陶有“教育、培养”之意;陶器古老、实用且存在于民间,故“民间性”是“陶坛”的基本特征。坛既是容器,又是场所,将“陶坛”打造成一个弘扬平遥文化的坚强阵地,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陶坛”旨在提炼每一场没有专家的讲座,用四十五分钟剖析古城的每一个文化细胞,规律性、持续性地发掘平遥文化的点点滴滴,还原一个真实的平遥古城,彰显其独特的城市性格与气质。
“陶坛”开创了一种极具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挖掘方式,不规定题材,不设置门槛,兼容并包,兼收并蓄,从点到面,渐次展开,相互印证,逐步深化。口述者既有“人文生态”的记录者,也有历史文化的研究者,且不乏源自一线的“历史当事人”的声音。他们运用平遥方言,叙述古城传奇。所述内容通俗、生动、自然、本色,不尚雕饰,朴实无华,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通过众人的努力,用多种形式勾勒出一个真实、鲜活的平遥古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不要忽略,责任的力量,协作的力量,大众的力量,陶坛的力量……或许会矫正扭曲的文化现象,派生新的文化体系,解开某些历史谜团,诠释古城恒久魅力。
朋友来了有好酒,红色经典忆春秋。山西特产,大寨酒,三晋大地唯一浓香型白酒基地,绿色,健康,纯正的曲酒,欢迎各位品尝,收藏。送家人,送朋友,送领导,唯有真品质,才是真情义!有情有义,大寨老窖,山西特产,昔阳名片。大寨酒诚招平遥县总代理,希望有想法有眼光有实力的朋友合作。
到了平遥上西门街就能老到掏粪车吧,臭气熏天没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