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我们就将迎来传统的中秋佳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生活发生变化的同时,很多传统习俗也在日渐消失。随着社会的发展,“烧宝塔”、“抱高士桥柱”等具有南昌特色的中秋传统习俗正在慢慢消失。民俗专家表示,传统习俗的消失缘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新陈代谢,随着社会的发展,节庆文化的载体也会逐渐发生改变,传统习俗或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
传统习俗拜月男子不能参加
“要说中秋传统习俗,实际上传统的中秋拜月、赏月如今已经不存在了。”提起中秋的传统习俗,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大发感慨。
中秋拜月时需要面向月出的方向,设长方形的条案,以柚子、芋头、香蕉、柿子、菱角、花生、藕等为供品。月亮升起来以后,需烧头香,妇女先拜,儿童次拜。
“南昌以往有句老话,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就是说在拜月时,男子是不能参加的,因为古代有‘男尊女卑’的思想,男子是不能给女子下跪的,月宫里的嫦娥是位女子,而且代表阴性,因此在拜月时男子是不能参加的。”
而在拜月过后,便开始赏月。“合家赏月的时候会切西瓜吃,而切西瓜的时候,并不是赏月的人有几个,就切几份,而是家里有几口人,就切几份,就算有家人在外地,无法团圆,也要为其留上一份,以示团圆之意。”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交通、通讯技术日渐发达,各地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的中秋拜月、赏月习俗已不复存在。”
“烧宝塔”习俗仅部分村落保留
古时中秋节的晚上,南昌的小孩会拾瓦砾,垒成塔形,塔身如鳞,塔下可以装柴点火。小孩逐家逐户讨要柴火烧,当明月升起时,大小炉窑升起大火,如同珊瑚树,名之曰“烧宝塔”、“烧瓦”。
“据说这个习俗起源于朱元璋中秋起义,义军每占领一个地方,就会垒起一个瓦塔并点燃,久而久之,每到中秋人们就会以‘烧宝塔’来庆祝。”
如今这个习俗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流逝了。“如今在南昌市区显然已经没有烧宝塔的条件了,据我所知,目前南昌仅有南昌县、进贤县的部分村落还保留了这个习俗。”
中秋放风筝已逐渐消失
国内不少地方都有放风筝的习俗,很多地方是在清明、重阳时放,但是南昌县却流行在中秋节放风筝。各地的风筝形态各异,而在南昌,风筝的形状则是以鸟类为主,因此中秋放风筝也被称为“放风禽”。中秋之夜,南昌县的老百姓在风筝内放置灯,然后高高放起,远远望去,“风筝灯”如满天繁星,只见灯不见筝,十分好看。
“由于江西候鸟较多,人们在中秋期间放鸟状的风筝,寄托着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然而如今城市逐渐发展,适合放风筝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中秋放风筝的习俗也逐渐消失。”
“摸青”等南昌独有习俗难以再现
根据史料记载,在中秋节,南昌还曾有过其他不少具有本土特色的习俗。
“在现在的渊明南路附近,有一条叫高桥巷的小巷子,古时那里有一座叫高士桥的桥梁,根据清朝同治年间的《南昌县志》记载:‘中秋夜,南昌城中妇女暗数高桥柱谓宜子,乡村亦有如’。城里妇女于当晚相约成群到高士桥,暗数桥柱,有的用手在高桥石柱上抚摸,甚至张开双手去抱桥柱,据说这样便可生男孩。当时的史料记载,直至深夜,桥上往来的人仍络绎不绝。”南昌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刘金显说。
“‘摸青’也是具有南昌特色的中秋习俗之一。”向记者介绍说,以前在中秋节晚上,南昌县的民众会从田间拔一棵青禾,悄悄放在未育妇女床上,以示来年生子,这种习俗被称之为“摸青”。
虽然“抱高士桥柱”、“摸青”体现一种纯朴的繁衍后代的愿望,但毕竟是一种落后的农耕文化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思想的进步,这些具有浓厚南昌特色的中秋习俗逐渐消失了。
传统习俗或以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式重现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张庆胜教授多年来从事民俗学研究,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中西文化的碰撞,让人莫衷一是,人们心态的浮躁与变化会让传统习俗日渐消失。
“不过近些年来,相关部门对这些传统习俗日渐重视,我认为很多传统风俗都可以得到恢复,当然并不见得会保持原来的样子,可能会以一种新的、更适应现状的形式呈现出来。”张庆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