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绍兴的报刊亭为需要而“生”,而不是为“符号”而长
名城与书香,总是能勾起人们的一些情怀。所以,大凡涉及到“书店关门”、“报刊停售”等话题,绍兴总是能比其他城市激起更多水花。
譬如本周,越城区46个报刊亭因为环境整治而将被全部拆除的消息,就掀起了不小的波滥。最强烈的声音当然是 “留住报刊亭”,因为还是有部分市民的生活需要它,绍兴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更是需要这样的“符号”。
一听到“符号”两个字,不知道为啥心头总有点怪。一般来讲,哪个东西要提升到“符号”的高度了,往往这个东西就要走下坡路了,起码不是生活必需品了。
报刊亭的衰落当然是手机阅读盛行的产物。似乎每一个地方的报刊亭进退都会引起人们的争论,可见它在市民心目中的扎根还是挺深的。
但是我想,是不是我们对“情怀”的独宠导致我们不能理性思考,或者不自觉地模糊问题的本质?报刊亭的功能、定位,选址和颜值,在我印象中似乎从来就没有变过吧。但这些年间时代又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呢?别的不说,十几二十年前所谓的“黄金路口”,现在已经不“黄金”了。譬如解放北路曾经是绍兴的商业金三角,但现在最热闹的商圈是银泰和迪荡。老中心的商场已经洗牌洗得差不多了,报刊亭还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贮立在风中”。
这样想来,真的不能怪报刊亭没落,而是“人”的思维没有跟上。时代千变万化,管理墨守成规,我相信那些经营者一定也很无奈,眼睁睁看着客人跑了,自己却不能跟着跑,因为他只能选择开或不开,却不能选择在哪里开。说起来都是互联网惹的祸,谁让大家都看手机不看报纸了呢?
虽然,报刊亭跟着商圈、跟着人流、跟着变化走,也未必能重振过去的雄风,但一定会比现在更好些。前几年去香港,看到他们的便利店几乎就是半个报刊亭,各种报刊杂志应有尽有,香港人难道不上网吗,当然不是,说明他们的报刊售卖顺应了大众的需求。
我们在产品营销时总喜欢说“痛点”,但是又有谁思考过报刊亭没落的“痛点”呢?
这几年绍兴的便利店也是遍地开花,总数比报刊亭还多。那么能否把售卖报刊的功能放到便利店中去呢?
菜市场、购物中心等也是报刊亭的“好伴侣”,在出入口或收银处附近设个售卖点,大伯大妈们一定会很喜欢。针对开车一族,报刊亭还可以放到停车场、住宅小区出入口,试想大街上停个车多难啊,谁会冒着罚款的风险停车去路边买报纸看呢?
总而言之,46个报刊亭要拆了也罢,“入室经营”也罢,希望这是一次布点重新调整的机会,真正让想看报纸的人能随手买到报纸。如果一个报刊亭立在那里,却没有人光顾,这样的 “符号”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报刊亭不是不能动,而是要动得合理,动得有价值,“动”是为了更好的生长。
要拆就拆好了,干嘛找这么多由头。
拆吧,拆吧,以后人与人没信任,没带手机都没地方,一点城市特色都没了
上海市区的电话亭都还在
已公布了,2017年报刊亭要关闭,怎么大部分还开着。政府说话不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