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频繁暴雷,除了阴谋论和跑路潮,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

近两个月以来,p2p网络借贷行业连续爆出跑路潮,无法收回本金的放款人一下子从投资者变成了金融难民,此时此刻也必然有很多人想着,p2p这东西真是不能碰,绝不去投。但是烂鱼君大胆猜测,在风波平息后产业会逐步洗牌及规范化,随着投资者信心的逐步重建,民间借贷市场必将再次有所发展,只不过与之前的野蛮成长不同,更可能的是留下经过血洗后的几家或十几家诚信经营的平台。只要我们的金融体系出于开放的进程中,民间借贷就是一个不可能消失的市场,而投资人早晚还会与这个市场产生交集。
巴菲特说过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能力圈。意思就是不要投资自己无法理解无法掌握的市场,而p2p又注定因为其收益高于存款风险低于权益类证券(股票等)的特点被不少投资人选中。那么在投入血汗钱之前,就有必要把p2p纳入自己的能力圈,即看懂p2p到底是什么。
新华社8月12日发文《十项举措应对网贷风险》指出,要依法从严从重打击恶意退出的网贷平台。缉捕外逃人员,加大法律惩处力度,形成有效震慑。然而除了恶意退出即所谓的“跑路”之外,即便平台规范运营,p2p本身仍会存在很多固有的风险。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资金投向风险。通俗点讲如果不考虑平台卷了我们的钱跑路的情况下,最能决定我们是否可以足额收回本金利息的,就是我们的钱到底投进了什么项目。一般来讲,正规的p2p平台只是提供一个撮合交易的功能,项目本质还是民间借贷,即通过平台把你的钱借给另一个需要借钱的人,对方可能是大学生可能是个体企业主,当然也可能是个一开始就没打算还你钱的老赖。通常为了避免集中性的风险,平台会进行类似“打包”的处理,例如把1000人的借款需求共1000万元作为一个投资项目,然后数千名投资人去购买这个项目的份额,如此即便有个别借款人没有按期还款,但是对应整个项目的本息影响就较小了。搞清楚了这一点,风险也就显而易见了,以现有平台的产品来说,银行承兑汇票质押项目风险最小,主要风险来自质押物是否伪造变造以及平台所称的质押物是否真正出质给了平台;个人或个体经营户借款项目风险就稍大了,p2p的借款利率明显高于银行贷款,所以需要在p2p平台上借钱的人通常是被传统金融体系排除在外的人,他们通常还款能力稍弱;最次的就是某些不明不白的项目,也许最后钱进入了不合规的校园贷,或者非法股票配资,这样的项目回收风险就极大了。
第二,我们要看平台的担保情况。这也是很多人上当的地方。通常平台首页都会大肆宣传全额担保,或者背靠某某集团等字眼,但是投资人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平台提供的担保公司实力如何?担保公司作为发生坏账后补充偿付的最后一关,如果只有少的可怜的净资产,又拿什么来实现他的担保义务呢。即便担保公司是某个大集团(不具体举例了,想象一个大银行或者大保险公司,看起来不可能破产倒闭的那种)的一部分,但是根据我国商法规定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都是以其出资为限承担义务,大集团极有可能并不需要为下属担保公司承担额外的赔付义务!所以,担保人的实力至关重要,如果这一点无法搞清楚,那你不如姑且认定这个项目为没有担保,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利率和风险是否划算!
最后,老生常谈一点,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既然固有风险无法避免,要完全避免风险的话,国债和定期存款利率又跑不过通胀,那就设法分散风险。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统计原理。假设你准备投资21万元年利率5%的项目,你不妨投向21个平台各投1万元,假设你运气不佳遇到了某一家回款困难,甚至跑路,那么剩下几家平台20万的收益1万元(20万*5%)也足以弥补你本金的损失了。
市场性风险无法分散,当遇到连续几家爆雷的时候,我们也要想到,这或许不是个别平台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出现问题了。这时候继续抱幻想于自己会没事往往是不理智的,请及时离开,不要做退潮时仍在裸泳的人 。不过乱久必治,随着法律和监管的根治,这个产业仍会有未来,可惜只有保住本金活下去的投资人才能看到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