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奘
自古宗教的传播都会依赖神迹,比如佛教传入汉地初期,传说汉明帝刘庄就夜梦西方金人,从此佛教陆陆续续传入了中华大地。但是由于佛教典籍浩瀚,教理深邃,再加上僧人的水平素质有高有低,可以预见,人们在学佛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惑。为了求证佛法真谛,很多人选择了前往佛教发源地的名僧那里学习,去感受印度作为宗教圣地的魅力。因此在佛教史上,就记载了一些僧人前往印度求法的故事,比较著名的有晋代的法显,唐朝的玄奘等。其中没有记录的,大抵也可以知道,更多的僧人是半途而废、抑或葬身异乡了。
而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存在,使得大唐玄奘自然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求法的第一人。“黄沙漫漫西行路,千古取经第一人”。在《西游记》中,玄奘是唐太宗的“御弟”,奉旨前往西天取经。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玄奘却是偷偷的从长安出发。要知道当时唐朝开国不久,局势并不稳定。史籍上就说,“国政尚新,疆界不宁”。大唐发布“禁边令”防止劳动人口或壮丁人口的流失。
我们总是在期待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玄奘因为“有诏不许”,在出发西行时,却也等了一些时日。贞观元年,长安周围霜降秋害,庄稼欠收。于是皇帝下了一道诏令,让聚集在首都的众多人口四散各地寻食。玄奘庆幸遇上了这场秋害,便混在成群结队的灾民中离开了长安,“一个人影子无法铺满大地,但有些声音,可以传得很远。”就这样他走上了西行求法的路。
玄奘走到凉州,就被凉州都督李大亮劝阻,要求他打消西去的念头。“西去佛国,谈何容易,本官劝你,还是东还长安吧!”, “贫僧既已西来,即便死于途中绝不后悔。”玄奘的决心不移,同时得到河西佛教领袖慧威法师的帮助,才得以继续求法之路。然而艰辛困苦的旅程才刚刚开始。瓜州的州吏李昌告诉玄奘,前面还有玉门关,没有官方的证件肯定过不去,就算能过去,前头还有五烽(以烽火台为核心的边防站),里面的将士张弓搭箭,对偷渡出关者可以格杀勿论。而且五烽之间各相距百里,途中没有水草。再往前还有八百里莫贺延磧。事实上,无论山贼、杀戮、箭矢、风沙、饥渴等状况,遇到一次都会有丢命的危险。在八百里的戈壁滩,玄奘已经命悬一线,所幸瘦老赤马,史籍上记载的不是“白龙马,蹄朝西”那匹神骏白马,而是又老又瘦的赤色马,尽管玄奘一开始以貌取马,也是不太看得起它,但关键时刻还是老马识途,驮着玄奘在找到了水源。
历史上记载的故事,自然没有小说《西游记》的九九八十一难那么精彩,不过真实走过的惊险,怕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少在小说里面,我们始终相信,在危难时刻有孙悟空或观音菩萨会来救苦救难。现实中,虽然也有一些助缘,但大多需要靠自己的信念和坚持。玄奘到高昌之后,高昌王麴文泰一心想留玄奘在高昌当国师,“愿法师留在高昌,引导我们走出迷茫。”玄奘拒绝后,高昌王还是不肯罢休,直到玄奘绝食三天后,气息微弱,奄奄一息。麴文泰赶紧叩头谢罪,答应放其西行,并与玄奘结为兄弟。在补充物资期间,玄奘为高昌国开讲《仁王般若波罗蜜多经》,根据汉传佛教的传统,《仁王般若经》有消灾祛难的功效。高昌王除了准备了丰厚的物资,众多的随从,还写了二十四封信给沿途各国国王,请求各国给予沿途的帮助。此时,大致可以称呼玄奘为“御弟”哥哥了。
贞观五年,玄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印度那烂陀寺, “那烂陀,我来了”。那烂陀是当时印度的最高学府,不但藏经丰富,同时也大师云集,高僧辈出。玄奘到那烂陀来,主要是向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而当时在印度各国也相当流行《毗婆沙论》和《俱舍论》等小乘论说,有关大小乘的辩论也经常展开。佛法并无高低之分,只是创立的教义各有侧重,并不互相矛盾,但是不真正理解的人就容易走极端,不能融会贯通,问题往往在于学人自己,而不在于佛法本身。大乘小乘无非是求佛的因缘及方便,小乘佛学侧重因缘利导,修行上偏重出离。而大乘佛学宣扬菩提道精神,不但出世,还需要积极入世的情怀。这类辩论,不光要熟读相应的典籍。还要有敏锐的思辨能力,既要知道对方的知识体系,又要跳出对方的知识体系,忽上忽下的辩论技巧,不断变换着角度和观点。然而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玄奘的经历恰恰是很多修行人没有的,他的逻辑的运用能力也足以在辩论中得到体现。
真正的修行,也并不是离开人世的,而玄奘本身也熟谙人情世故,玄奘学成归来,唐太宗专门派人在宫殿外迎候,而玄奘为唐太宗专门准备了他从异国他乡带来的礼物,所以玄奘绝对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不知世上为何年的一个迂腐和尚。他是一位真正的高僧,因为对人情世故的在意和细心,恰巧唯识宗就是以分析人性为主,玄奘之所以成为唯识宗开山鼻祖,也是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今天,我们固然没有必要像玄奘这样,冒着生命危险去跋涉万里留学了,然而他为了理想而不避艰险的精神永远有价值。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不一不异
一个偷渡者从起程到求学被众多上层人尊崇,回来又得唐太宗支持弘扬译经,外交内旋,不是一般僧人的智慧!
最后一段心经,归纳为四个字,除了了不一不异,还能归纳为什么?
如果没有玄奘,咱们去很多景区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多庙宇了
消除概念,安心认命
唯识宗没几个寺院还在研究,成都文殊院是一个。
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被政治利用而已
有谁跟我一样:只看了最后八个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