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有个飞云楼(朱海红)


万荣有个飞云楼散文\朱海红
河东有高楼
“万荣有个飞云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小时候,多次听父亲绘声绘色的讲过有关飞云楼的传说,从此心驰神往。说来惭愧,虽然身居乡野,很少远游,但北京西安青岛等地方也去过几次,可不过区区几十里外的邻县万荣县城,已人到中年,尚未曾涉足,飞云楼的身影也就一直云里雾里保持着它的神秘感。初中毕业上的师范,当时学校就设在二十里外的万荣阎景村那座现在已被开发多年的李家大院。同学中好多的万荣人,聊起飞云楼来也是眉飞色舞。万荣笑话天下闻名,关于飞云楼的笑话自然不会少。其中两则笑话比较出名,一则是说万荣人与豫陕两省游客会聚一起,各自争夸家乡之美,风物之胜。陕西人抢着说:“陕西有座无影塔,离天只有八尺八。”河南人赶紧接着说:“河南有座裕骨寺,把天磨得咯吱吱。”这时,万荣人不慌不忙朗声吟诵:“万荣有座飞云楼,半截插在天里头。”另一则笑话是说万荣人和武汉人住店,武汉人吹牛皮说:“我们武汉有个人不慎从黄鹤楼掉下来,半个钟头才落地。”万荣人说:“那不算什么,我们万荣也有个人不慎从飞云楼掉下来,可警察说跳下来之前就死了。武汉人问:那他是怎么死的?万荣人说:他是在半空中被饿死的。”前些年也曾有过去万荣县城一睹飞云楼风采的想法,可听说成为危楼的飞云楼一直在修缮,并不对外开放。
世间事往往就是这样,山不转水转,二十多年前从师范毕业时,以为和外县的同学相知于心灵,相忘于江湖,从此天各一方,再难相见。不料想社会飞速发展,恍如通过时光隧道转眼间来到另一个时空,不知什么时候,QQ群、微信群呼啦一下把多年音讯全无的人们拉到一起了。这不,万荣的同学孩子结婚,一通电话,几个县的同学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短暂的相聚后又是久长的别离。告别同学后,我顺道去了飞云楼。
飞云楼位于东岳庙内,始建于唐贞观之前,传说唐高祖武德二年,王行本、吕崇茂居蒲州、夏县反叛,秦王李世民率师讨伐,在解店(现在的万荣县城所在地)屯兵扎寨。平叛后为宣扬战功,令部将尉迟敬德在这里监造东岳庙,庙内建木质乐楼一座。这座木楼饱经风雨沧桑,1400多年来历经各朝各代的多次维修。现存的飞云楼建于明正德元年,它的建筑主要体现着元明遗风,在清代经过修缮后也保留了清代一些建造技法和风格。飞云楼是纯木结构,明三层暗五层,中间四根粗大的通天柱直通楼顶,周围32根木柱巧妙地联成棋盘状,共同支撑楼体。全楼斗拱密布,玲珑精巧,形态变化多段,远观如云朵簇拥,鲜花绽放。各檐翼角起翘,给人以凌空欲飞、轻盈浮动之感。每个翘角尖站立着一位披挂盔甲的武士,盔甲明亮,色彩绚丽。威武雄壮的武士单膝跪地,一手拄膝,一手握拳高扬,似乎在举臂呐喊,这显然是要征战沙场,冲锋陷阵的节奏啊。古建檐脊上常见的是神兽或仙人,飞云楼唯独采用武士,唐朝国力强大,征服四方,威震八荒的宏伟气魄由此可见一斑。楼顶披覆着黄绿琉璃瓦,天气晴好时流光溢彩,耀人眼目。由于斗拱层层叠叠,如云带缠绕,层云暗涌,因而得名飞云楼。令人叫绝称奇的是全楼无论大小接口均用榫卯套之,没有一个铁钉。飞云楼建筑巧夺天工,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奇葩,可谓纯木古建的登峰造极之作,其美轮美奂之态,雄伟壮观之状,令人叹为观止。多少年来,因为此楼工艺精巧绝伦,民间流传一种说法是:飞云楼乃木工祖师鲁班所建。还传说飞云楼竣工之后,这位祖师爷对其杰作甚为自负,宣称:“胜吾者,可加一斗;差吾者,遗斗无数。”据传此楼初建时高12层,后来不知何代,工匠们拆卸之后,却组装不上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七拼八凑,结果还把大半遗失了。之后,再无人敢大拆了。这些美丽的传说无疑给飞云楼增添了更加神奇的色彩。
循着逼仄的木梯上到楼顶,楼内十分宽敞,四面没有墙壁只有栏杆环绕。全楼所有木面不髹漆,通体显现木材本色,醇黄若琥珀。犹如一位不施粉黛、素面朝天的乡野女子,不会搔首弄姿,不会色相媚人,清水出芙蓉,尽显自然之美。秋风徐来,凉爽宜人,登高望远,整个县城近楼远树尽在眼中,楼角风铎叮叮作响,清心悦耳,令人心旷神怡。遥想当年,多少达官贵人在此宴饮宾客,古筝齐鸣,琵琶轻弹,红袖添香,歌舞升平;多少文人骚客在此登高赏景,吟诗作赋,临风洒泪,望月思人,乡愁莫名。然而,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臆想吗?众所周知,中国四大名楼是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作为观赏性建筑,其共同点是都建在山水胜地,所谓
“危楼跨水,高阁依云”。三座眺望长江,一座俯瞰黄河。古代交通不便,出行更多依赖江河水利,因此渡口往往是车水马龙、繁华热闹之地。古人沿河建楼有戍守瞭望和观景之用,和平之时怕也算是一种政绩工程吧!行旅之人每每在此登高临水,饱览风光,有朝一日遇到文人骚客诗兴大发,最终楼以文名,概莫能外。而飞云楼千百年来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如一位才华出众、风华绝代的女子却偏居一隅无人赏识,隐没在岁月的风尘里。难道是因为它离黄河较远,而失去和它不过相距百里之遥的鹳雀楼的机遇,与幸运女神擦肩而过吗?唐代诗人陈陶《寄兵部任畹郎中》诗中有句“昆玉已成廊庙器,涧松犹是薜萝身”,飞云楼会不会也在无数个暗夜里独自悲叹?让四大名楼一举成名的四篇诗文作者中两个人都是河东人,写下《登鹳雀楼》绝唱的王之涣是绛县人,鹳雀楼在蒲州,也就是现在的永济,两县距离比万荣距绛县还要远点。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令滕王阁名满天下的初唐四杰王勃史载是龙门人,也就是现在的河津市,距离万荣不过数十里之遥。据《河津县志》和万荣县文史资料考证王勃家族居住的村庄是如今的万荣通化村,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万荣人。而就是这位万荣小老乡,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到江西为滕王阁做广告,却未能给家乡的飞云楼留下片言只语,不能不说是千古遗憾。但是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又或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四大名楼除岳阳楼保存一百余年前清光绪年间重修时的原貌外,其余三楼在解放前均荡然无存,皆是改革开放后在原址或附近新建。新楼多是钢筋水泥浇筑,动辄高达五六十米,固然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却少了厚重的历史气息。飞云楼不过三层,高二十三米,但仍比岳阳楼高出数米。更可贵的是飞云楼保持明代原貌,距今已五百多年的沧桑风雨。如此久长的生命力,在我国幸存的木楼中仅此一座。正如山门上悬挂的一副楹联:经千年风雨,历十朝春秋,苍颜未改;送万家贤哲,接百代豪杰,壮志偏侠。古建筑在历史长河中因种种原因毁坏比比皆是,滕王阁历史上先后重建达29次之多,大多因战乱焚毁。而飞云楼因所处偏僻且不求闻名得以屡屡幸免,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庄子《逍遥游》中写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该是飞云楼最好的写照了!
埋在土中的珍珠,总会有绽放异彩的时刻。飞云楼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因其历史之久、建筑之巧享有“天下第一木楼”的美誉。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飞云楼就是从历史深处吟唱至今的一篇华章,它站立在世界著名古建丛林中也毫不逊色。
万荣人热爱飞云楼,离别故土要依依惜别飞云楼,异地谋生定魂牵梦萦飞云楼,回归故里先翘首仰望飞云楼。还得说个万荣笑话,某领导前往万荣考察,进了一厂满脸的严肃认真。厂长毕恭毕敬递上一张名片竟让领导捧腹大笑。名片上写:中共中央国务院山西省委万荣县,地方国营水泥厂支部书记兼厂长。飞云楼是万荣人的骄傲,却不仅仅属于万荣人,如果给飞云楼印个名片,五个字足矣,中国飞云楼!
拜读了,中国万荣飞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