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贵族出身的李渊在太原揭竿而起,后来建立了唐朝。秦王李世民后来又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架空了唐高祖,最终登上了皇位,史称“唐太宗”。可以这样说,唐太宗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无论是军事指挥能力,还是文化造诣,都非常人可比,文治武功,远超秦汉。有其父必有其子,后来的唐高宗李治也还不错,虽然后来大权旁落武则天,但是在位期间,还能够勤于政事,爱惜民力。
但是,今天笔者要和大家介绍的是唐太宗最喜欢的一个儿子,他的名字叫李恪。唐太宗生前有打算让三子李恪继位的意愿,但是后来被群臣力劝,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公元619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出生,取名为李恪,他的生母是隋炀帝之女,也就是庶出,后来被唐太宗封为吴王。李恪面相英俊潇洒,从小爱读书射箭,可以说的上是文武全才,在唐太宗所有的儿子中,是最有才华的一个,因此也最得唐太宗的宠爱。据《唐史》记载,唐太宗曾多次在群臣面前说过,“吴王恪英果类我”。
唐太宗继承大统不久,便立下了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也就是自己和长孙皇后所生,对于继承人的问题并没有过多的操心。但是,谁料李承乾不争气,经常仗着自己是皇太子胡作非为,欺压百姓。唐太宗多次亲口规劝他,希望他能收敛,爱民如子,但是李承乾并没有听进去。四子李泰是嫡次子,城府极深,权力欲很大,萌生了夺取太子之位的念头,这2个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开始交恶起来,最终酿成的后果一发不可收拾。而三子李恪从不参与太子之争,时刻都安守自己的本分。
公元643年,李承乾为了铲除对自己太子之位有威胁的人,居然派人前去刺杀四子李泰,后来事情败露。李承乾不但没有向唐太宗请罪,相反还学起了唐太宗当年逼唐高祖退位一样,联合大将侯君集造反,准备逼迫唐太宗下台,取而代之。但是,行动还未展开,事情便败露了,唐太宗大怒,废除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贬为庶人,流放西北,永远不能回长安。面对四子李泰也有阴谋夺取太子之位,唐太宗也不考虑立他为太子,最后选择了嫡三子,也就是自己的第九个儿子李治为太子,这便是以后的唐高宗李治。
其实,唐太宗考虑过立吴王李恪为太子,特别是当他发现太子李治为人懦弱,不是治国理政的那块料,这种心情就更加激烈了。后来,他秘密召集大唐第一名臣长孙无忌,问他,“李治为人懦弱不堪,恐不适合治国理政,吴王李恪有如朕之风范,我意改立他为太子,爱卿意下如何”。长孙无忌断然拒绝,唐太宗接着问,“你恐怕是因为他不是你的外甥才拒绝的吧”。长孙无忌极力争辩,后又召来群臣助威,唐太宗拗不过,便放弃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是却正因为如此,让长孙无忌忌恨上了吴王李恪,导致了后来年仅34岁的李恪被处死。
后来,李治继承皇位,史称“唐高宗”,而此时的吴王李恪远离长安,在自己的藩王封地居住,不问朝政,李治因为敬重自己的兄长,便一再加封李恪,但是在公元653年,李恪的人生命运发生了变化,从一个大唐的吴王变成了“阶下囚”,最后在长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原来公元653年,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和自己的老婆高阳公主因为犯事失宠,便联合武将造反,企图将唐高宗李治赶下台。
不久,这事情也是败露了,他两人都被投放到死牢之中去了,此时的主审官员是名臣长孙无忌,他在审案的时候,伪造了吴王李恪合伙谋反的证据,并且严刑逼供房遗爱,得到了人证,在这样人证物证都在的情况下,吴王李恪被抓到了长安,唐高宗李治本想网开一面,放自己兄长一马,但是却被满朝文武大臣严词拒绝,就这样,年仅34岁的吴王李恪被处死在长安街头,李恪的几个儿女也被流放边疆,下场极其悲惨。
后来,长孙无忌遭到了报应。武则天本是一贵妃,但是却想做唐高宗的皇后,却被长孙无忌拒绝。武则天上台后,找了个借口,逼迫长孙无忌上吊自杀,就这样,长孙无忌陷害了吴王李恪,自己也遭到了一样的报应,大唐第一名臣长孙无忌不知道在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唐太宗李世民,见吴王李恪。
笔者认为,李恪本来是有很大的希望继承皇位的,但是命运却被自己的身世所决定,自己的母亲是前朝的公主,如果李恪继承大统后,很有可能会助长民间的反唐气焰,对于大唐的江山是不利的,我想唐太宗当初决定放弃立李恪为太子,应该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其次,自古儒家讲究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李恪属于庶出,并不符合儒家礼法,因此一向视儒学为治国之思想的唐太宗,不太会立庶子当太子,也便是情有可原了。但是,让笔者感到痛惜的是,吴王李恪文武全才,却被名臣长孙无忌所陷害,年纪轻轻便去世,实在是可惜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