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坚持“人才强镇”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40家

工人们正聚精会神组装电池(通讯员 曾云妃 摄)
技术人员在进行电池测试(大朗供图)
姚毅在认真工作(通讯员 曾云妃 摄)
东莞时间网讯(记者 李健武 通讯员 曾云妃)近日,副市长刘炜到大朗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走访联系高层次人才活动。据了解,该公司有1300多名员工,专职研发工程团队的技术人员达400多名,占公司总人数超过三分之一。其中,该公司科研团队有100多名博士、硕士,占整个科研团队的四分之一。
塔菲尔是大朗不断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全镇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大朗镇坚持“人才强镇”,以人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据统计,大朗拥有高层次人才超过2800名,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40家,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达12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8家。
大朗镇委副书记、镇长张拔海表示,接下来将推动全镇140家高新企业提质增效,力争年内新增国家高新企业10家以上,年内实现全镇超130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力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
高层次人才数量
位居全市前列
成立于2014年的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近年来,该公司非常注重人才的引进和优待,除了给予优渥的薪资待遇之外,对工程师及主管以上的职工,还会给予股权激励。据了解,公司目前员工共有1300多名,专职研发工程团队就有400多位,占公司总人数超过1/3,其中本科以上300余人,博士、硕士100多人。由塔菲尔公司引进的“高能量密度硅基动力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创新团队”已成功获评为东莞市第四批引进创新科研团队。
公司“筑巢引凤”,带来的效果直接体现在效益上,在过去的2017年,塔菲尔的发展非常迅猛,产能提升了六倍,产线满负荷运转,其研发的产品性能在国内也是名列前茅。目前,该公司已申请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131件,发明专利47件。塔菲尔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稳固提升产能,在技术上深耕细作,并根据客户需求建设分厂,进一步扩大布局,从市场、研发、融资三方面齐头并进,更务实地满足客户需求,更好地服务快速发展中的动力电池行业。
塔菲尔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以及取得的成效是大朗镇招才引智工作与成效的缩影。近年来,大朗镇聚焦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并充分发挥人才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工作。今年以来,大朗新增引进博士2人,硕士22人,新增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20人。目前,大朗拥有高层次人才超过2800名,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此外,大朗还积极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沿领域,坚持服务引领、项目带动、校企合作、平台支撑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大力引进、培育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加快集聚高端产业智力资源。2017年,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以郭玉国为项目带头人的“高能量密度硅基动力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创新团队”获批东莞市第四批创新科研团队。目前,大朗全镇累计市级创新科研团队有3个,分别是德尔能、鸿纳、塔菲尔,省级创新科研团队1个,是迈科新能源。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研发机构124家
作为全市“倍增计划”企业之一的东莞市迈科新能源有限公司在科技创新、产能提升、产品运营等方面加大力度,不断向动力电池周边领域快速拓展,寻求企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促企业倍增。超低温动力电池是迈科新能源的代表产品之一,该产品能在零下40℃的低温环境下,支持车辆正常启动,而业内的普遍的技术水平只能控制在0℃,目前这项技术正在申请省成果鉴定。此外,企业另一项领先行业水平的科研项目,快速动力电池散热组也已经通过了省技术成果鉴定,未来这两项技术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新产品支撑点。在产能提升方面,该企业将导入两条基于技术研发的实验线和一条动力电池生产线,其中动力电池生产线计划投资2亿元,目前已经投入了1.3亿元,预计生产线建成投入使用后,企业产能将会扩大一倍。在新能源汽车运营方面,该企业正在打造一个基于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智慧城市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新型运营平台,主推物流车租售、新能源巴士的定制班车服务等业务,寻求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大朗通过人才激活企业活力,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围绕目标,奋力攻坚,积极布局创新源头,着力推动社会经济从科技支撑产业向科技引领产业转变。该镇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和“育苗造林”行动计划,以大朗镇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深入调查挖掘,强化服务,重点培育。
据统计,大朗全镇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40家,比2016年翻了一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12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今年,新一轮的高企申报已经展开,全镇第一批申请的企业达到了52家,第二批的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
而在知识产权方面,大朗着力实施知识产权创新行动。鼓励知识产权发明创造运用,加强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工作,打造知识产权强企,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工作。
据统计,2017年,大朗专利申请量为2429件,其中发明专利303件,同比增长63.78%;专利授权量为1479件,其中发明专利99件,同比增长19.28%;pct专利申请量为4件;新增国家知识产权贯标企业10家,市专利优势企业1家。此外,中一合金获2015年度东莞市专利奖优秀奖,迈科新能源获2016年度东莞市专利奖发明专利金奖,德尔能、环球则囊括了2016年度东莞市专利奖实用新型专利优秀奖。目前,大朗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29件。
力争年内再增
高新企业10家以上
大朗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专门成立镇直属一类单位创新驱动发展办公室,负责研究、谋划和部署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问题,推动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各项目标任务。大朗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后的工作推进中,将有的放矢,着力补齐短板,形成全面协调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一方面积极对接省市应用型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专项和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围绕大朗镇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争取加快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并实现产业化,推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另一方面,依托散裂中子源,结合市场机制,加快推进“大朗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充分发挥在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集群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培育等方面的显著作用,努力实现大朗镇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落实“机器换人”扶持政策,组织和实施一批“机器换人”应用项目,鼓励企业更新设备,推进技术改造效率和质量。
该负责人表示,将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对接,积极引进培育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激活企业招才引智主体作用,大力引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全镇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此外,还将依托各类金融平台,切实打通技术项目与金融资本的对接通道,拓宽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渠道。进一步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计划,推动全镇140家高新企业提质增效,加快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备选排摸工作,持续推进高企培育认定,力争年内新增国家高新企业10家以上。积极协助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助推建设研发机构,持续提高规模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力争年内实现全镇超130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力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
人物
姚毅
新入职博士眼中的学习榜样
近年来,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多年的技术沉淀与经验积累,倾力打造更专业的动力电池,成为了动力电池界的一匹黑马。而这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背后,离不开该公司技术研发团队的努力。在该团队中,不乏博士和硕士,他们是一个个拥有丰富电池研发、生产、制造和测试经验的国内动力电池领域技术先行者。该公司研发经理姚毅,既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也是他们的领头羊。
曾就职于世界最大化工厂之一
一罐未开封的八宝粥、喝到半罐的碧螺春、几盒小零食,几沓资料堆在电脑旁,椅子靠背上搭着进出车间要穿的工衣,以便随时进去车间检查生产流程。记者在办公室看到姚毅的时候,他正聚精会神处理文件,他告诉记者,研发工作长期面对电脑,喝绿茶有助于提神,做项目的时候加班是家常便饭,在办公室备些零食以备五脏庙的不时之需是非常有必要的。
姚毅今年31岁,老家在无辣不欢的湖南长沙,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一位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看书、听音乐、和三五好友打打游戏便是他闲暇时候的爱好了。在来塔菲尔之前,他曾就职于世界最大的化工厂之一的巴斯夫(中国)股份公司。一年前在同学的引荐下,毅然加入了塔菲尔。姚毅告诉记者,相比体系成熟、氛围稳定的外企,更看好国内动力电池界的黑马,塔菲尔是一个由上而下都焕发着昂扬斗志的企业,公司核心团队均由清一色的“80后”技术工程师组成,“与一群有朝气、有活力、有干劲的团体一起工作,无形中心态就会被带动起来,无暇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有难题大家一起探讨、攻克,枯燥的研发生活也被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点亮了,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工作氛围。”
是职场新人的学习榜样
来到塔菲尔后,姚毅发觉不仅公司内部的各项机制非常完善,而且整个大朗乃至整个东莞市地区对动力电池行业都相当重视,行业领域氛围非常浓厚。“在这边接触到的公司有大有小,由于咱们这有一个完善的产业链,附近相关的公司有很多,平时工作上打交道的这些人对自己的行业很热诚,这一点明显可以感觉出来。”姚毅说。此外,塔菲尔还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姚毅表示,在前端产品的研发上,塔菲尔在全球与很多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中科院、国外的高校与企业等。未来,塔菲尔将在硅谷成立创新中心,承接国外先进的理念与技术,进一步完善产品布局。
李艾橘博士是今年刚毕业的职场新人,她告诉记者,入职以后便一直在姚毅的办公室工作,也从姚毅的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她表示,公司非常注重前期的培养,入职后并没有急于要她进行产业输出,而是安排导师从企业文化、知识背景等方面给予全面的培养,同时以第三方的角度来参与研发项目的旁听,用新人的眼光来发现问题,提出方案。
“对于我来说,姚博是领导,是同事,更是朋友。”李艾橘表示,姚毅是一个随和的人,待人谦逊有礼,但在工作上认真负责,丝毫不马虎,看待一个项目的时候也会用他在外企的工作经验来进行梳理,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他是一个称职的博士,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李艾橘如此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