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新潘公大桥北堍东侧百米之远的老市陌路上有一座太平庵,是现在城中唯一居住比丘尼(女僧)的庵。最近市陌路一带随着城市化建设规划的需要,拆迁工作进行得很快,太平庵四周的房屋已基本上拆得差不多了,于是在大桥上走过,你会看到黄墙黑瓦的太平庵尤其醒目。
前段时间,听说了太平庵也要搬迁,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去太平庵看了看。太平庵并非历史悠久的古寺,不过也有一二百年了。原庵始建于清代。原为潘氏家庵(一说与潘公桥是“同姓”),供奉香火,民国时曾重建,‘文革’期间毁坏,后又重建,并于1992年经市民宗局批准为开放寺院,正悟尼师中兴。现已建成大雄宝殿•山门•斋堂•僧人寮房。天王殿面宽三间,硬山顶,大雄宝殿面宽三间,硬山顶。殿堂砖木结构。庵内尚存清代光绪八年“七如来”石柱一幢,古井一口,清澈可见底。清代时潘家亦为湖州大族,家眷基众,尤其女眷受礼制之约,外出不宜,于是就自建此庵,作族中女眷礼佛通经之所。那天,进得庵中请了香烛礼佛完毕就看见三四位年轻的比丘尼正在院中打扫,其中一位年龄稍长的很面熟对我点头示意,才记起来,是去年在一朋友那里见到过的觉空师傅。于是就问道:‘隆成老师太好吗?’空觉师笑着指指大雄殿的廓下说:‘师傅正在与香客说话呢。’于是我就走了过去。
太平庵其建筑面积并不大,不过院落收拾得干净整洁。走进朝南的大门就是天王殿,然后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也不过占地百把米的天井,殿前即见清代光绪八年“七如来”石柱与清澈可见底的古井一口。天井中间放置香炉和烛台。西侧是厢房,分为厨房和客堂。此时庵中显得格外地清静。
我见客人起身告辞,就上前与隆成师打招呼,也不觉陌生,寒暄几句后我就与隆成师说明来意,听说太平庵要搬了觉得可惜过来看看。她听后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隆成师对我说:‘太平庵是座家庵,虽比不得有大德高僧住持过的大寺院,但作为潘氏的家庵也有几百年历史了。随着历史的变迁,太平庵经历过不少苦难,却能保存到今天,是很不容易的。‘文革’后期,小庵破旧不堪,多亏国家的宗教政策英明,加上有八方信士的无私支持建成了大雄殿,之后逐渐还恢复了天王殿,厢房等等,慢慢地形成了今天的样子。但现在太平庵将面临搬迁,想想很可能面临一些实际问题-----来这里烧香念佛的都是一些老年人,搬出去以后这些老人不方便了,她们的出行是个大问题了。”隆成师的一番话,让我唏嘘不语。其实太平庵迁到城外后确实会有诸多不便,无论是香客进香还是僧人出行均不如居于城中方便,尤其是对几位女而言。 说来也巧。太平庵是潘氏家庵,而今庵中当家隆成师,也姓潘,俗名丽芳。出家之前是长兴和平狄家斗人,50多岁时做居士,58岁在上海龙华寺出的家,此间在弁山法华寺,毗山慈云寺,普陀山,苏州多个寺院住过,大约是十年前才到此庵的。隆成师说:‘信佛在于心诚,一切皆有因缘。我与太平庵除了有缘同姓,还有一个巧遇。1993年我在苏州时患了腹胀之疾,久治无效,可是后来来到太平庵后,竟很快不医自愈,直到今天我还很感好奇,所以说我与太平庵真是有点佛缘的。想想不久要换地方去住,心里还是有点舍不得。
说着说着到了用饭时间,隆成师很好客地要邀我在庵中用些素斋,看看她们生活也这么不易也就推辞了。临走时我说过几天再来一次,在太平庵拆迁之前,给寺院以及她们拍几张照片,以备纪念。隆成师听到连声说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啊!”
出了太平庵,站在新潘公大桥上回望着这一片拆迁得差不多的地方,看看河对岸的仿古建筑,感慨万千。很多时候,拆的和建的往往是。。。。。。。。。
一两百年的建筑绝对可以算历史建筑当以保存了,湖州再不保存已经找不到什么真的骨董了,流逝的江南,无趣的城市
隆成师太现81岁,大约是二十年前到此庵的,中年出家。文章有误。
潘公桥堍太平庵
好像就搬迁到新潘公桥西侧,路很近,与老潘公桥相邻。
这个古庙是很有名气的,也不知道湖州负责城建主要领导是怎么想的,这里建筑复古那里拆古庙,请问拆了重建吗?
听说拆了不建了!原打算重建潘公桥西侧,附近村民反对。
据确切消息,不拆了,还要扩建
消息可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