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移植的大背景眼部整形医生
上世纪80年代,随着脂肪抽吸技术的发展,自体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逐渐获得推广。1986年,i提出了脂肪颗粒移植理论:经抽吸获取的脂肪是由彼此分离的脂肪细胞组成,而非成块的脂肪组织;部分脂肪细胞失去活力,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保持完整。移植后早期可通过周围的组液以及血浆的渗透作用获得营养,保持存活。因此,脂肪颗粒的长期存活是可能的。但实验和临床应用中,脂肪颗粒移植后存活率并不高。
目前,临床上对于自体脂肪移植技术尚无统一的规范流程,关于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技术方法的文献非常多。根据不同的文献报道,脂肪移植物的成活率差别非常大,波动于40%~80%间,具体的机制仍不明确。
脂肪移植的最终结果依赖于什么?
脂肪移植的最终结果依赖于方法和技术。
像e和e这样的外科医生都曾公开谴责过:脂肪移植的概念就是根本性错误的手术。虽然他们后来都改变了对脂肪移植的看法。
像任何外科手术一样,脂肪移植的成功依赖于很多因素:用于脂肪获取、提纯和移植的技术和器械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移植的量、移植的部位、注射的层次,甚至是个体差异。
远在1926年cm就曾警告过,除了各种局部和全身的影响因素外,脂肪移植的最终结果依赖于方法和技术。虽然这些话是80年前(原文)说的,但是现在这些话仍然是脂肪移植(也是每个手术)成功的关键。
我个人做面部脂肪移植的方法主要是结合c、a、g这三个人的技术,基本遵循他们的原则,但又有不一样的地方。上面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下,今天主要讲两点。
1)单点注射怎么能达到最小。
2)脂肪颗粒的细化。
这种细化一般是采用粘结剂,就想做纳米脂肪一样,倒2-3次,个别的是倒5-6次。需要用18g-19g的注射针注射的时候能够顺利通过,没有任何阻力。
小颗粒不足以体现脂肪颗粒的细化,或者是到底小到什么程度,所以我现在讲的是细化颗粒脂肪,以区别于小颗粒脂肪。
从2010年到现在我一直用这套技术完成了800多个病例,其中二次手术的不超过10%,80%-90%的顾客都通过一次脂肪移植获得满意的效果,同时达到面部年轻化和美化的目的。
我的结论是,脂肪移植是比较安全的,能提供长期的美容效果,虽然最近几年脂肪移植出现了一些并发症,但我还是认为可能技术问题占主导因素。
我说的细化脂肪颗粒,一是能提高近日脂肪的成活率,二是能够减少脂肪酸塞,这也是大家顾虑比较多的。
c在1993年的文章指出在距离圆球体的边缘15的边缘带内约可观察到有60%的组织存活。这就意味着移植脂肪的颗粒半径最好能小于2才能获得较高的存活率。如果注射脂肪的颗粒小于2半径,那么1脂肪最少注射30次以上。
e揭示了脂肪成活的三层理论,就移植的脂肪颗粒来说:
最外层是成活区,厚度只有300,其中脂肪细胞和脂肪干细胞都成活;
中间是再生区,这一层的厚度依赖于微环境而变化,其中的脂肪细胞一天后死亡,而干细胞成活并转化为脂肪细胞;
最中央是坏死区,其中的脂肪细胞和干细胞都死亡了,坏死区域被吸收或疤痕形成。
这就是我们细化脂肪颗粒的意义所在,只有脂肪颗粒细化才能保证注射脂肪的颗粒最小化。脂肪颗粒的细化也能减少下意思的单点注射过多的脂肪,避免血管栓塞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