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短视频平台的盈利模式与发展路径

作者:合平资产投资助理 蒋克伟
近日,今日头条与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达成战略合作。与过去不同的是,今年官方预告里特地提到了“火山小视频”。用户在今日头条旗下app火山小视频上发布短视频,就有机会上春晚。
那么,什么是短视频呢?短视频一般是指在互联网新媒体上,传播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传播内容。目前直播和短视频相互融合,短视频平台几乎都通过直播来实现变现,却没有自己的变现方式。
对此,本文将梳理短视频的发展历程,探究短视频的变现方式,发掘短视频给创业者和投资者带来的多重机会。
发展迅速,仍有较大市场空间
部分业内人士将短视频的发展节点追溯到2011年,也就是移动短视频应用出现的那一年。而我认为,短视频的萌芽应当始于2005年。2005年4月,土豆开设了播客,主打“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当时,20分钟左右的网络视频以恶搞为主,培育了叫兽、老湿以及敖厂长等代表人物。随后,播放时长越来越短的视频相继出现在网络上,让用户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
2009年,“微博”这个名词迅速爆红,许多名人以微博为平台聚集人气,无数网民在上面传播网络信息。据统计,当时仅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就已经突破1亿。大量的网络用户催生视频的发展。2010年,第一部短视频《一触即发》正式公映,片长90秒,由此拉开了短视频行业的序幕。
《一触即发》海报
而到了2013年7月,一下科技推出短视频app“秒拍”,借助新浪微博将用户量级迅速推至千万。随后几年,创业者纷纷涌入短视频行业。2017年4月29日,快手注册用户超过5亿,月活用户数1.5亿左右,日活用户数 6500万左右,成为仅次于秒拍的短视频平台。
虽然秒拍和快手发展迅速,目前在短视频市场中收获颇丰。但我认为,短视频行业仍有很大的市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短视频平台现在并没有较好的变现方式,除了较少的广告收入之外,目前大部分短视频平台都通过直播的方式来实现变现。虽然直播和短视频是互补的关系,但短视频平台太过于依赖直播,这就导致短视频平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台”。正因如此,市场也为一些拥有成熟变现体系的短视频平台留出了空间。
第二,目前市场上的短视频以ugc为主,这些视频无论是从拍摄手法或是短片内容来说,质量都普遍不高。
我曾经玩过一段时间“快手”app,刚开始发现有很多猎奇的内容,比方说鬼步舞、社会摇或者是黑暗料理等。但时间一久,就发现这些内容重复率太高,每天都能看到无数个相同内容的视频。更有甚者发布“水滴石穿”或“铁杵磨成针”等无聊至极的内容,看似积极向上,实则浪费时间。这势必会造成用户的流失。
此外,目前短视频行业还未细化到特色内容为主的平台。以直播平台为例,斗鱼主要以游戏直播为主,直播一些热门游戏和电竞赛事等;映客和花椒等直播平台主要以秀场直播为主,为用户提供娱乐休闲的内容;直播工场企业直播平台主要是企业直播,为商务活动等提供一站式的视频直播互动解决方案。类似的以特色内容为主的直播平台还有很多。
而短视频行业中,虽然平台众多,但并未像直播平台这样如此成熟,所以发展的空间还有很大,谁能够打出自己的特色,谁就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地位。
信息流广告或是最佳变现方式
前文已经探讨过,短视频行业还未成熟,尤其是商业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相比于直播成熟的变现模式,短视频依然没有较好的变现方式。由于短视频内容的特殊性,类似直播打赏、电商导流和贴片广告都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就导致短视频平台、发行方和内容方都处于盈利能力低下的状态。
广告收入是目前短视频平台的主要变现方式之一,但由于视频较短,平台和内容方都得不到较高的利益。为了增加收入,大部分短视频平台都开设了直播模块。在这种前提下,虽然平台通过直播模块能够获取一定的利润,但我认为这有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短视频”平台。长此以往,或许短视频平台会逐渐变成直播为主、短视频为辅的“直播”平台。
华为手机短视频广告截图
那么,短视频平台作为承载大量信息的工具,是否能借鉴微博等平台的商业模式呢?
众所周知,信息流是近年来中国增长最快的在线广告形式。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7年二季度,微博半数的广告收入来自于信息流广告,而短视频是微博重要的内容形式。
虽然微博不是一家短视频公司,却最早享受到了短视频带来的信息流广告的好处。其他短视频平台似乎也在布局信息流变现的商业模式,比如今日头条近期孵化了多个短视频平台。而原先没有信息流平台的百度,也在2017年上半年将移动版首页改造为信息流模式,试图通过信息流广告恢复主营业务的增长。由此可见,我认为,短视频行业的最佳盈利模式或许是信息流广告。
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短视频平台都适合通过信息流广告来变现。像快手、陌陌这类的大型独立平台,拥有上亿月活的用户,较适合发展信息流广告。
而秒拍这类,是依托于微博等其他平台,无法独立地获取信息流的收入。它们除非脱离依附的平台才有可能,但难度较大。像抖音、火山等垂直短视频应用的用户基数较小,信息流广告会受到一定限制。
所以我认为,从变现方式的角度来看,未来的短视频行业会以几个大型平台为主,占据大部分市场,剩下的市场则由大量的小型平台瓜分。
此外,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过快推动信息流变现的商业模式,对短视频平台可能会有不利的影响。由于信息流广告多多少少会影响用户的体验,广告的插入肯定会流失一定的用户,即使平台再大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即使像微博和微信这类大型平台,都对信息流广告的插入慎之又慎。所以,在推进过程中,短视频平台不需要过快推动信息流广告来变现,采用其他的变现模式作为过渡,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比如,陌陌推出狼人杀,就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型变现方式。
独具特色方能占据市场
除了变现方式之外,内容创作也是短视频行业的痛点之一。早期的短视频以ugc为绝对主流,如今则形成了ugc和pgc各占半壁江山的局面,但这似乎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
2016年以来,ogc成为新的热门名词,得到了秒拍、爱奇艺等平台的鼎力支持。从ugc到pgc,是内容的“专业化”,从pgc到ogc则意味着内容的“节目化”和“可持续化”。
由于ugc和pgc的制作门槛较低,大量重复性的内容会让用户处于审美疲劳的状态。所以,随着用户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各大短视频平台在今后势必会有专业的团队持续推出优质的ogc短视频来满足用户需求。
而在未来的短视频平台中,ogc将担任着“灵魂”的角色,而ugc和pgc则是“骨肉”的身份。各个平台需要通过ogc来展示自己的特色,才能定向吸引合适的用户群,从而占据市场份额。
虽然目前的短视频行业还未细分到以特色内容为主的成熟期,但当我们提到快手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接地气”,想到的多为低俗猎奇的内容,这或许就是快手的“特色”,目前看来这似乎也不影响快手庞大的用户基数。另外,火山小视频则主打“拍视频能赚钱”,仿佛也在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在2017年暑期在农村召开发布会,以展现新农村为由,吸引了较多的用户。
vlive网站主页截图
近期,exo tourgram北美巡演“短综艺”正在播出,一共20集,每一集的时长从2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吸引了大量粉丝。播放该节目的是一款韩国明星直播的软件——vlive。
虽然vlive是一个直播软件,但在其主页上,大部分都是5分钟以内的短视频。该app将根据短视频的点击次数来累积粉丝与明星之间的亲密指数,亲密指数较高的用户可以提前获得明星的直播日程安排,并能够优惠观看独家视频。vlive已经和bigbang和t-ara等众多明星团体合作,并逐步发展海外市场,拥有强大的明星阵容。
因此,主打明星这一特色,通过粉丝经济来盈利,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值得国内的创业者借鉴。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的升级、娱乐消费习惯的养成,和粉丝经济的升温,短视频行业的竞争将会愈加激烈,加之资本的介入,短视频的商业变现也将日趋成熟。今后,短视频行业或许会更加细化,“游戏”、“短剧”和“宠物生活”等内容或许都会有相关专业平台。
对于投资者而言,早日布局短视频细分行业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视频剪辑等相关产业链也将迎来春天。与此同时,如何推进短视频产品变现,并打造其特色,也是重中之重,值得相关从业人员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