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的万达广场 商业模式背后的秘密

中国首富继“先赚他一个亿”后,又出新格调“海尔砸冰箱才几个钱”的话题一时轰动全网络。
王健林靠商业地产起步,如今的万达集团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不动产企业。截至2016年9月28日,已在全国开业160座万达广场、101家酒店,持有物业面积2831万平方米。万达广场也一度成为其他商业地产模仿的对象,万达广场究竟有啥独特之处?万达模式可否成功被复制?
万达速度 模块化生产
万达的速度一直是业界翘楚,往往一块土地拿下,一年后既可盖成一座商业形态完善的万达广场。万达速度背后依靠的就是模块化工作。整个项目的进行,设置多个节点,每个时间段该完成什么?责任人是谁?一切都白纸黑字写的明明白白。节点到,项目未到位,责任人直接“下岗”。模块化工作模式使得责任到人,让每个万达人都有急迫感,不得不加班加点赶上项目节点。
三大业态 相辅相成
万达广场在2004后,就开始了第三代万达广场建设。第三代万达广场集购物中心、万达华府(住宅)、金街三个业态组成。万达华府住宅项目占据万达广场商业圈优势,加上住房需求是刚需,销售较为容易。住宅的销售额可以为商业业态提供资金,加快资金回款。万达华府也为后期购物中心和金街提供稳定的客流量。金街和大商业经营业态不同,二者同行差异,异行互补,充分利用万达广场内的商业资源。
万达独创 订单式下单
万达集团独创的“订单式”下单,让万达集团成为一跃成为中国商业地产领军品牌。万达集团与近6000家品牌店进行合作过,其中苏宁易购、万达宝贝王、万达孩子王、万达影视等等成为万达集团商业战略合作伙伴。在万达广场尚未建成时,这些品牌店家都已提前与万达集团签订订单,减轻了万达资金压力。
地方政府 政策支持
万达广场在其它城市取得成功后,地方性政府为了引进万达广场往往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不论是拿地价格、还是后期还款时间、商业建设问题政府正常都“一路绿灯”。因为万达广场建设完工时间快,可以为当局政府官员提供良好的政绩成绩,其次万达广场往往能带来数以千计的就职岗位,缓解地方的就业压力。
万达模式可贵的在于它的可复制性,全国遍地的万达广场就是最直接的证明。但是模仿容易,创新甚难,全国其他的商业地产商想获得万达式的成功,还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