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桥串联——见证群友“偷蛋龙”走桥第1200座


宋桥串联
——见证群友“偷蛋龙”走桥第1200座
篱边
寒云蔽日,偶露阳光。
2015年元月18晨起,我们“南太湖人文群”于西白鱼潭集合,团队四车分载,一路东行南下,路过陈塔、荻港、竹墩,到菱湖带上“银杏叶”母女,随后过境德清钟管镇转道至新安、蠡山、乾元、武康,开始主题为“宋桥串联”的2015年首次群活动。串联,简而言之就是把点连成面,以扩大和加深对事物乃至社会的认知度,因此,“串联”曾经作为一项史无前例的全国性大运动而风靡一时。今天,我们也是带着问题出行,把孤立各地的宋桥“串联”成一个整体,藉此对宋代的桥梁建筑与艺术特点能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东邻京杭大运河的新安舍北村,古名蔺村,今名群益,是2014年“新安和美家园”建设的精品村。我们很快车抵这德清第1站。这些年“五水共治”确实成绩卓著,原先百子堂前被水泥铺面外加铁栏的万寿古桥,也在杂树丛生中被清理出来,经过文保部门一番“去芜存精”,露出了宋桥“高大上”的真面目。桥南新建“蔺村戏台”,桥北重修蔺相如庙、沈约纪念馆、院士馆等村史文化馆。“德清出了个中科院院士”——杨学明,1962年生于群益村,是长期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工作的物理化学家。
跨越南北的万寿拱桥体量较大,通体由武康石建造,用行话来说就是:拱券为四条石纵联分节并列砌置,两侧金刚墙以条石错缝平砌,壁间嵌无字间壁石两对,四根横系帽梁为鳌头状。宋桥之美就美在桥巅的装饰形成整体,须弥座式桥栏,覆莲纹大望柱,桥梁均起折沿,下托乳钉纹石,抱鼓收尾柔和,桥台微带八字,使得厚重的桥梁呈现飞动的流线型。群友“偷蛋龙”与这3年来所到的第1200座桥合影留念。桥东石匾尚存,双勾阴刻篆书“萬譱”,几位群友对这桥名提出异议,但因现场看不清故未定论。
离开新安,一路西行,两边依山旁水的自然环境,既是安营扎寨的首选,也是稻饭鱼羹的佳地,因而世代流传下“亡吴霸越”与“功成身退”的戏文故事。东连古运河的蠡山村,曾获“中国和美家园”精品村,我们就在这德清第2站停车。旧地重游感觉村子令人豁然开朗,今天是农历十一月廿八,村里有多户人家在办喜事,鞭炮齐鸣,炊烟弥目。三孔石梁普济桥,呈东西向跨越,虽在清乾隆三十年局部重修过,但整体面貌仍保持宋式:通体武康石,桥面具拱形,梁侧四时花,须弥座栏杆,覆莲纹望柱,帽梁鳌头状。正好看到老农扛着锄头过桥,严冬的萧瑟令老桥更显精神。
德清城关,现名乾元,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相传吴王曾在此筑城,只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关早已拥挤不堪,在这层层叠叠的水泥丛林中,尚幸存着一座栏杆独特的宋桥,这就是我们德清此行的第3站。位于余不溪与东苕溪的交汇处的清河桥系单孔石拱,从武康石材的风化程度判,始建于北宋应有此可能,惜拱券字堂题记无法看到,但券顶阴刻双勾的“清河桥”三字倒是颇有“瘦金体”的味道。相传当地人娶亲生子都要到此走桥,故又俗称孩儿桥。孩儿是宋朝口音,杭州有孩儿巷。清河桥其面呈拱形,两边设马道,勾栏雕净瓶莲叶卷云纹,中间不设望柱,旧以铁水燕尾隼连接,形制是相当地古拙。
郭肇村,前有阜溪相依、后有群山为伴,地处武康开发区。时过中午,我们的车队向着武康方向进发,要赶赴“竹园山庄”去举行“群年度会餐”的活动。大家围着已煮好的大盆红烧羊肉分两席入座,随后,炒羊肝、野山味、蒸鳜鱼、时令蔬等“鱼羊之鲜”应接不暇,群友分别以平阳红曲酒、练市土烧酒、女儿红白酒,或以茶代酒,频频举杯祝贺群友“偷蛋龙”走桥第1200座,并组织这次“宋桥串联”的群活动,让大家既得眼福又饱口福!
武康,汉时属乌程县余不乡。后汉初平中置永安县。隋大业三年,改属余杭郡。唐初置安州,又改武州,武德七年州废。五代时属杭州。宋元以降均属湖州。如今,走高速过境德清,就能看到隔公路相望的狮山与虎山,这一带就是武康石古石宕。武康紫石,属火山喷发而成的融结凝灰岩,质地坚硬,适合深雕,面具涩性,雨中不滑,吸水性强且耐风化,宜藤萝苔藓的生长。武康石桥宋、元为大宗,明初尚存余脉,多分布于东苕溪中下游。
武康龙胜洋口村,是德清行的第4站。我们下得车来放眼望去:一座五孔石梁长桥横空出世,恍若一列火车迎面飞驰而来……社桥,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其实社桥就是庙桥,古代村里办庙会称“社日”。近年走村偶遇几次庙会,彩旗招展,锣鼓喧天,举牌抬神,巡游看戏,我一下就感受到小时候的“社”时光景,难怪日本人1972年来访时称羡:“整个社会就像个庙堂”,亲密无间,人人向善。此“社”非彼“社”,但某些东西是相通的。言归正传,社桥也是略呈弧形具宋代风格,清代重修时部分构件被花岗石替代,据说中孔排柱有元代“皇庆”题记,须弥座式栏杆、覆莲瓣纹望柱,特别要记一下社桥的尺寸:全长42米,面宽2.8米,高6.4米,中孔跨度6.4米,令人叹绝!
明代《前溪逸志》记:“县东北上墅村,左右皆为田,昔人甸原隰,清泉流、外通商贩、内溉禾黍,为百世利。于右,则吴堂桥之水,通津桥之水。于左,则土地桥之水。村之西、曰西埠、贩柴之舡集此。其东曰东埠、东流出于社桥……”附近龙胜的前埠村,梁时建吴兴庙,祀隐侯沈休文。庙前溪沟架三孔石梁,志载曰萧公桥,萧公指梁武帝萧衍,沈约助萧衍夺帝位。记得那日,偶遇农人挑稻草过萧公桥,今天我们路过此地,群友“偷蛋龙”没忘记给老农捎上那天拍的几张照片。攀谈间得知其有孙辈在美国读博,看来农家子弟不背唐诗不读经,上幼儿园充其量可能就一破屋,但农民的健康基因与自然思维确实适宜出理科人才,所谓“一张白纸能描最新最美的画图”。据说,杨学明院士就在乡下读的高中,从没学过英语,还是到大学里再学的,那时的大学也真好,不会因没学过英语而埋没“英才”。
兼济桥也在龙胜村,这是此行德清行的第5站。桥虽不大,三孔石梁,桥柱为四石分列式,东面的桥梁和桥栏为原物,桥名阴刻楷书,桥梁、帽梁、桥栏浮雕均为如意头忍冬纹,这种装饰纹样在南朝最为流行,与当时佛教的兴盛有关。莲花字堂最初也源自寺院庙柱,后来才移用到桥柱上,主要是留名记功德,有的还顺便题上纪年。兼济桥中孔东墩就有“宋乾道八年壬辰岁丙午朔端午立”的字堂题记,随着岁月的流逝,姓氏与款项早已境迁,而纪年倒是越显可贵。有道是“天下沈姓出竹墩”,其实“竹墩沈氏出武康”。菱湖竹墩的沈氏家族本是武康余英溪畔沈氏世系分支,于中晚唐时期才迁至竹墩村。所以,今天我们的行程,不止是“宋桥串联”,取道菱湖再往武康,还是寻迹沈姓迁徙的“秘境追踪”之旅。
“德清古桥群”由其境内的11座宋、元时期建造的古石桥组成,有拱桥、梁桥两种类型,拱桥均单孔,梁桥有单孔、多孔之分,2013年已被打包列入“国保”文物,上升为“研究中国古代桥梁的重要实物例证。”今天借“宋桥串联”活动,我们欣赏和考辨了其中的5座。最后,趁车过东林青联村之便,我们又去看了吴兴的宋桥——源洪桥,可以说几乎是新安万寿桥的微缩版,整桥用武康石筑就,但拱券以古老的分节并列法砌筑,桥梁饰卷草纹、勾云和鼓钉纹,帽梁为高浮雕四季花,桥面设横向栉阶,俗称马道。2011年,源洪桥已被列为省级“省保”文物。
东苕溪沿岸的宋桥,为啥桥面都是既宽大又厚重且多弧形坡度?当然不是为了漂亮,而是与走马之需有关。半壁南宋以杭州为都城,就必须有大量的官道向周边辐射,如今德清留下的宋、元桥就是昔日官道的坐标点。元代开挖京杭大运河,无疑为明、清的运河经济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于是,武康冷落,新市热闹,陆路走马的官道,被行船的运河所取代,官船穿桥成为关键点,所以,建桥也必须由重桥面向重桥拱转变,湖州东部又迎来了塘桥、高桥的新时代!
我们此行“宋桥串联”的最大收获,应该是群友“飞鹰”回家查证后辨清了“万寿桥”系“万善桥”之误,看来不能轻信书本,还是要实地踏勘啊!“善,小篆从羊从誩,羊于中而双言于下,其本义作‘吉’解”。今天遇到的几个关键词“美、善、鲜、群”都是从羊的字。真是:甲午岁末,万善同归;鱼羊之鲜,乙未大吉!

万善桥
杨院士
沈休文
普济桥
折枝花

清河桥
清莲纹
社桥
萧公桥
兼济桥
宋字堂
源洪桥

美善鲜群从羊!羊年好开头!

对楼主的敬仰溢于言表,只有顶贴了!

[attachment=2260384
]
attachment=2260390]
attachment=2260392]
[attachment=2260393
]

篱边老师写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