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承载着平湖百姓饮食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餐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平湖发展的历史进程,展现出平湖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精神追求。从民国到如今的这103年间,平湖百姓使用的餐具有什么变化呢?小编几经周折,从多位土生土长的“老平湖”家中觅得的这几样餐具,是否能唤起你对陈年往事的一些记忆呢?
民国时期至解放前(1912年~1949年):九子盘、高脚碗
九子盘,顾名思义就是由九件器皿组成的一个盘子,有“子孙满堂,膝下承欢”之意。清朝前期国泰民安,平湖百姓亦安居乐业。值此之时,九子盘应运而生了,一般为大户人家逢年过节时盛放瓜果所用,以增添吉祥喜庆的气氛。
这只寓意“步步高升”的高脚碗,碗径16厘米,高度7.7厘米,瓷质细白,设色淡雅。据碗主人周大爷回忆,他家曾被评为“地主”,文化大革命时保存着这样的物件令他父亲终日胆战心惊。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文革饭盂、搪瓷水杯
这只无盖的糖缸高度14.5厘米,直径20厘米。看底部落款可知,它是浙江绍兴瓷厂1967年出品的。光滑细白的缸身上,一面是手书的“永远忠于毛主席”的黑字,字体看似随意却很有力度;一面则为那个时期流行的彩绘图案,一轮具有象征意义的红太阳格外醒目。据了解,糖缸是一种带盖的瓷容器,是旧时民间嫁娶的必备之物,一般都成双成对。在平湖,老百姓惯称这种器皿为“饭盂”。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几乎每个平湖百姓手里都有这样一个实用朴素的搪瓷水杯,常印有花鸟走兽、人物肖像、革命口号等,不一而足。用得时间久了,搪瓷脱落,锈迹斑斑,但修修补补又接着用,颇具沧桑感。这种搪瓷餐具见证了几辈人的青葱年华,也记录了平湖百姓简单而热忱的生活态度,成为了那个纯真年代的“历史符号”。
改革开放初至上世纪末(1978~1999):蓝边刻字碗、喜字小盅子
清白的碗身,唯碗沿有两圈靛蓝色的线条装饰——这就是蓝边碗,一种非常简洁、极为普遍的陶瓷餐具。 瓷碗样式都差不多,办红白事时借来借去的,怕弄不清楚,所以在挑担卖碗的小摊贩那买了碗后就会当场让他们在碗底刻上字,做上标记。据了解,现在为数不多的一些平湖百姓家里还在沿用这种蓝边碗,不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长辈认为这种碗“碗口较大,外形简单,看着干净,端着顺手”。
据了解,带有双喜字的餐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常见,比如双喜玻璃杯、双喜字茶壶等,都是结婚时的陪嫁之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诸如塑料、密胺、不锈钢等新材质的餐具开始出现在平湖百姓的餐桌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搪瓷餐具销声匿迹了,而陶瓷餐具却以其新颖的样式和靓丽的图案依然大放异彩。如今,二十一世纪已走到了第十五个年头。回顾平湖餐具走过的这百年,从优雅精致到朴素实用,从简洁单一到五花八门。在时间的洗礼中,很多旧时的东西逝去不再,但平湖百姓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坚守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在继续。(看平湖)
记者:胡菁菁
最后几个都见过的,就第一个没有见过
九子盘灵来喜欢
那个攒盘能值几个老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