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创始人戴威:ofo战斗到最后一刻

文 | 杨林
编辑 | 杨轩
“如果你们不想战斗到底,现在就可以离开公司。”5月中旬,在一次百人动员大会上,ofo创始人兼ceo戴威情绪激动,表态说,ofo要保持独立,他不想让步。
这位年轻的掌舵者在与时间作战。
就在百人会议的一天前,戴威在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的办公室结束了一次不算愉快的谈话。36氪了解,程维告诉戴威,如果ofo被滴滴收购,他本人希望出任ofo的董事长,而戴威和创始团队则可以留在滴滴——程维给戴威提供了一个选择,去做单车的出海业务。
如果答应了滴滴的邀请,这意味着,戴威和他的团队将淡出ofo的核心管理层。另外,虽然程维没有明确开出收购的价格,但是一名知情人士称,程维对ofo的预期买入价格只有美团收购摩拜27亿美金的一半,这显然距离戴威的预期有着极大的差距。
类似的谈话曾多次发生。事实上,ofo和滴滴、阿里和蚂蚁金服早在5月份之前,就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资本博弈,多位接近核心的人士对36氪称,戴威现在已经被迫坐到最后的谈判桌前——他们认为,ofo卖身的结局已定,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滴滴和蚂蚁金服都是可能的并购方。
传言不断流出。6月底,有非ofo股东的投资人发朋友圈称,ofo已经确认卖给滴滴,金额不详,官方消息会在七月才有,戴威出局。36氪向ofo一名联合创始人求证此消息,被否认。
在摩拜“卖身”美团的终局参照下,ofo如果被收购并不让人惊讶。以如今的舆论风向,ofo能保持独立性,才在意料之外。
ofo正面临创立以来最糟糕的生存环境。春节之后,不利消息不断传出——供应链欠款、用户押金挤兑、资金链即将断裂、股东阻止ofo拿下一轮融资——这些不利消息的核心,都跟ofo是否还有钱可用有关。
戴威正在紧张展开自救。ofo在今年3月披露“e2-1轮”融资,部分来源于向阿里抵押动产获得的贷款。当时戴威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造血能力至关重要,ofo将快速盈利。
但另一边,为了保持独立性,时间不过走到6月初,据36氪从关键人士处获悉,ofo又在偿还了“e2-1轮”融资中阿里提供的部分贷款——据《财新》估算,此时到期债务为4.5亿元。
资金捉襟见肘。
据《财新》报道,到今年5月中旬,ofo单月成本就高达2.5亿元,其中运维成本1.3亿元,费用1.2亿元,此时,ofo账面的可用金额已经不超过5亿元。
这意味着,七八月份将是一个关键时点。如果不能赶紧造血,或拿到新资金——继3月的“e2-1轮”融资后,原本ofo内部人士对36氪称很快会到来的“e2-2轮”融资,至今没有落定——ofo这家公司就走到了弹尽粮绝之时。
戴威“战斗到底”的欲望,以及他握有的谈判筹码,使得局面相持不下——与当时摩拜股东结构和意志分散、力主独立的ceo王晓峰仅握有少数股权不同,戴威与ofo四个联合创始人的利益和行动一致,据关键人士称,几人占据公司董事会9个席位中的5个,并拥有至少一票否决权。
但谈判桌的另一端,不论滴滴还是阿里+蚂蚁,都难以同意创始团队继续保留控制权的条件。作为重要股东,至少滴滴也握有一票否决权。
如此僵局之下,戴威的坚持,甚至在部分ofo员工看来,都不够理性:越早出手,ofo越能卖个好价钱,越拖越会资产贬值。
诸如摩拜的案例,似乎再次证明,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创业公司无非2个选择:或者站队at,或者站队at支持下的小巨头。创业公司独立成长为小巨头几无可能。
戴威却要“战斗到底”,试图在巨头控制的生态里,拼死一搏。
奋力自救
在一些ofo员工看来,当初受到了多少赞美,如今就要面临多少非议和责难。和去年此时备受追捧不同,最近几个月,各种坏消息如雨点般向这家公司砸来,密不透风。
近期的一个坏消息是,市场传言ofo3名管理层人员离职,虽然实际只走了1人。知情人士称,戴威看到报道后异常愤怒,认为背后有推手在“搞ofo”。
知情人士对36氪称,每次负面新闻后,ofo的押金量就会掉一截,到最近已经影响不大,“掉无可掉了”。
戴威拒绝了内部让他出面澄清的建议,但旋即采取了一个大胆措施:6月,ofo全面取消了曾芝麻信用免押金的所有城市活动。如果用户不购买95元的“福利包”,就需要缴纳199元押金才可使用ofo。
押金是共享单车行业的阿喀琉斯之踵。曾有利益相关方向媒体放料,称ofo和摩拜都挪用了多达数十亿用户押金。小蓝单车在倒闭时也未能偿付用户押金。
这也给了对手可乘之机:蚂蚁金服投资的哈罗单车,依然是全国免押金模式。
哈罗单车5月公布数据称,自己单量已经超过ofo和摩拜的总和。哈罗此前主做二三线城市,但其一名投资方告诉36氪,哈罗单车争取一线城市政府的理解已有一定进展,“如果能顺利进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排除哈罗会加大投入,和ofo、摩拜形成正面对抗”。
ofo已经难以避免地在竞争中采取守势,但戴威已经顾不上这些。
价格战不打了,一元月卡在2月就被取消。在共享单车行业初始,包括朱啸虎在内的诸多投资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靠租金可以快速回本,能算过来帐的生意。但在之后的竞争中,价格战使得租金收入可以忽略不计,共享单车的财务模型不再成立。
戴威在内部反省,去年的粗放型投车和管理缺失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弊端。“精细运营”是ofo今年的策略。
换句话说,ofo已经不下新车订单了。但滴滴则在加大对青桔单车的投入力度,重点发力一二线城市单车市场,预计年内投入总金额超过5亿美元。
年初,滴滴已经和天津富士达合作,生产了大概十万辆外型酷似小蓝单车的车辆在北京投放。来自滴滴的信息是,滴滴正在新造200万辆量级的共享单车。“滴滴也是在给ofo施压”,一名投资人称。
裁员也随之持续进行。ofo联合创始人于信曾公开承认,5月中时,ofo裁员目标是,从1.2万降到8000人,因为智能锁的普及和对人工需求的减弱,大量的运维师傅被“优化”,而总部裁员500人。
ofo还在想方设法获得输血。在6月初偿还阿里贷款后,据36氪获悉,ofo又在尝试通过抵押动产的方式获得资金。
ofo的自救尝试中,甚至可能包括一个狂野的尝试:2月时,区块链行业传出ofo尝试ico发币募资。但ico在中国属于非法,至今该传言也没有坐实。
ofo正全力试图释放利好消息。
6月中,ofo b2b业务负责人邵毅称,ofo b2b项目(车身广告)营收已经超过1亿元。
今年6月,ofo公开称,自己在国内100余座城市已实现盈利。
值得思索的,是以“骑行租金+广告”为主的收入,能为ofo带来多大的收入和利润?支撑起一个何种体量的生意和未来?
曾有摩拜投资人对36氪称,滴滴握有ofo一票否决权,这导致ofo无法靠用户量优势,向客单价更高、体量更大的打车市场切入,这极大限制了ofo的发展空间,也是自己不支持摩拜与ofo合并的原因。
即便果然如ofo所宣称的,已经实现了100城盈利,下一步呢?资本风向已经从满怀热情,转移为怀疑共享单车这门生意是否能独立存在。
戴威即便此时拼死扛住,也还要接下来证明自己能在巨头的夹缝中长大。此前,他已经饱尝在巨头中斡旋的不易。
滴滴的意志
ofo命运的转折点,最早可以追溯到去年年中,ofo和软银谈一笔10亿美金量级的融资。关键人士告诉36氪,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和戴威见面后相谈甚欢,孙甚至当场手写了一份投资意向书,两人还愉快地合影留念。
至少在那一刻,戴威对滴滴应该是心存感激的,因为正是滴滴牵线,帮ofo拉来了软银。ofo内部多名关键人士对36氪称,滴滴还和ofo承诺,f轮之后的融资滴滴也会帮忙。即使这个帮助有附加条件——双方口头协定,软银的f轮融资完成后,滴滴的高管将进入ofo,帮创始团队一起管理公司。
这对当时已经在竞赛场上杀红了眼的ofo来说,仍具诱惑力:去年下半年,ofo和摩拜几乎已经把国内能拿到的机构资金尽数拿到,融资方向,要转向软银这种国外巨型基金。
虽然软银的钱没有到账,但7月滴滴高管已经入驻ofo。滴滴高级副总裁付强主管ofo运营,所有大区经理和城市经理都向他汇报;滴滴财务总监柳森森负责梳理ofo的财务模块。滴滴开放平台负责人南山则通过求职应聘的方式也加入了ofo,主管市场和用户增长,包括控制市场预算。一名ofo员工称,7月同时和付强等人一起入职ofo的还有数十位滴滴员工。当时,外界已经对此解读为ofo创始人被架空。
“滴滴意识到ofo当时内部存在一些问题,派高管过去是为了帮助他们纠正,”一名滴滴人士对36氪称,滴滴几名高管试图规范ofo的财务支出和内部管理。“就像是家长看到孩子犯错”。很多ofo员工也认为,付强等人确实ofo帮助公司缩减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但“几个滴滴高管把市场、运营和财务的控制权都收归到自己手中了,后期戴威难免感觉被架空”。
ofo等到11月最终没有拿到软银那笔钱。双方私下对此各执一词:36氪从接近ofo人士听到的是,滴滴拖着没有在投资协议上签字同意(而非使用了一票否决权),同时滴滴还向软银“散布消息”称ofo内部有“贪腐”,导致软银拒绝放款。而滴滴内部人士坚决否认了该说法,称是软银做完尽调后,自己放弃了投资ofo。
一直没等到软银融资的戴威,旋即找到了股东阿里。得到阿里的支持后,最终ofo连夜将几名滴滴高管及员工劝退。
虽然戴威后来对36氪称,他们是和付强等人“和平分手”。但显然,这件事成为两家公司关系出现裂痕的一个重要节点。
一名知情人士对36氪说,付强等人一回滴滴,滴滴马上就正式决定要自己做共享单车。有和滴滴合作的单车供应商也向36氪证实,滴滴正是去年12月正式下单造车。
同一时刻,ofo也关闭了之前对滴滴开放的几乎所有权限,包括企业邮箱、对各种数据的查看,造车和运营情况,以及ofo员工的通讯录。
决裂后,滴滴开始强力从ofo挖人。“怎么买车、怎么布点,怎么收车,负责这些的员工被挖走的比较多,这些人会接到滴滴方打来的电话,‘待遇double,你来不来?’”
再之后,滴滴又接管了破产的小蓝单车,并给自己的共享单车品牌起名“青桔”。
接近ofo的人士对36氪称,早在滴滴投资ofo时,曾签署协议,滴滴如果想收购其他的共享单车品牌或者自己做单车,都只能从ofo的app端进入,而滴滴做青桔单车并没有遵守此规定。来自滴滴的说法则是,没有这个约定,“ofo还没有条件和资格让滴滴同意这种条约”。
一名ofo投资方曾对此调侃,“‘爸爸’成了直接竞争对手,不光是ofo没有处理经验,我们之前也没有见识过”。
还有ofo人士认为,一件要归咎滴滴的事情是,去年下半年ofo推出低价月卡甚至免费骑行,是在几名滴滴高管的建议下进行的。当软银的钱最终没有到位时,这让ofo陷入了财务困境。
多位人士对36氪说,付强事件和滴滴自己造车后,戴威对程维的情绪,从最初的信赖,也随之改变,“他(戴威)感情上受到很大的伤害”。
“其实一开始滴滴是真心希望ofo能做好”,一名滴滴内部人士说,但后面发生的事情也超出了滴滴的预期,滴滴“并不想让ofo走向死局,程维和柳青也不是这样的性格”。
这一系列冲突,不仅关于商业利益,也关乎一个创业者的个人选择。熟悉戴威的人士认为,戴威不能适应被滴滴管束的状况,如今拒绝滴滴的收购,也是是戴威做出的一种应激反应。
合并如何被错过
很多ofo人士如今回首,和滴滴“闹翻”不可惜,但遗憾的是,错过了和摩拜的合并。这意味着结束战争、盈利,成为新一代小巨头。
错过的背后,是巨头的利益纠缠。
其实早在去年10月,ofo和摩拜就开始密集地谈过很多轮合并。
那个时候无论是ofo和摩拜都资金紧张。“两家公司的情况那时候差不多,腾讯不愿意再给摩拜投钱了,滴滴也一样。加上冬天来了,所以两家的财务数据都不好看。”参与了谈判的人士称,谈判桌上,“基本把各家的情况都摆在台面上了,两方人相互掀老底”。
滴滴当时多次牵线,试图促成ofo摩拜合并,但滴滴希望自己掌控局面。据36氪了解,滴滴起初给过一个合并方案,程维出任新公司的董事长,让更为老练的王晓峰出任ceo,ofo年轻的创始团队则要出局。摩拜、李斌以及腾讯对此没有异议,但戴威则反应激烈,在谈判过程中多次强调,方案对ofo不公平。
ofo核心人士对36氪称,ofo能接受的方案,是和摩拜共同管理,滴滴继续做好自己作为投资人的角色,“摩拜当时也是这样的态度。但滴滴想由自己控制全局和新公司”。他打了一个比方,就像是两个小国家打架,这时候一个大国领导人走过来说,我可以帮你们调停,但是停战之后你俩都得受我的控制,“这让人无法接受。”
“程维就是一个很轴的人,但是戴威比他还要轴”。在一些滴滴内部人士看来,ofo不能算是一家“听话”的公司,戴威也很难成为一个“听话”的下属。
利益相关方们,在试图用自己的手段左右ofo和摩拜的走向。2017年11月30日下午,有媒体发文称,据相关人士爆料,摩拜和ofo资金告紧,已经开始挪用用户押金填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