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不起眼,没名字的小桥,始建于八十年代中期,迄今为止三十几年的历史。坐落于华舍街道湖门村中心的位置。
这座桥不会远近闻名,但村上家喻户晓。外村人偶尔也少不了他,他能给人带来方便,更是一道不起眼的风景。
春去秋来,桥上故事多。特别是夏天晚上,更多的中老年人在哪里纳凉坐息,谈论各种家长里短,国家大事,甚至从古到今的内容也是侃侃而谈。无论有没有依据,真实与否,讲者声情并茂,听者洗耳恭听。偶尔还伴有争论声,儿时的我只是小坐片刻,左耳进右耳出,客串一个过客的角色。
90年代初期,随着交通工具的升级换代,那时的自行车改为摩托车,这座桥给人带来了不便。建造年代是以步行为主的,都是台阶,两岸人互通就是靠这座桥,村委开始动脑筋要改变这座桥的结构了,之后就改变成现在这个模样,桥的西侧依然是台阶,桥的东侧改成斜坡。整座桥是南北走向的。开始这座桥的南北端为顶端,后来南端也开通斜坡直通钱陶路。这样摩托车,自行车就可以自由上下,更是一种便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座桥陪伴我们到如今,她没有功劳肯定有苦劳。她依然用沧桑的面貌屹立在人们面前,可有几个人去维护她呢,有几个部门去关心她呢?毫无疑问就是没有。现在因为越州大道的拥堵,部分开车朋友都往村里绕,给小桥增加无穷压力,真担心某天一辆吨位重点的车经过会不会出现危险。期待有人来管管,靠老百姓的努力只是杯水车薪。
小桥起到大作用了。这样能折腾几天呢?
按照年代来算,这桥的承载能力也是有线的,如果不加管理,安全隐患问题着实令人担忧的。
司机胆子好大,如果对面来车怎么办?上不去又下不来的。难道跟图9一样解决吗?
图片拍摄于晴天,而第二天就下起了雨,同一个地点不同的一天。
此路不通还要开上去
路是通的,只是村民怕桥出问题导致灾祸,特意写了这块牌,其实有另一条路完全可以出去大路上的,只是陌生司机路况不熟,就一个劲走到头了。
不是文物一律拆除。华舍的大宋皇族后裔宗祠要保护。我是灵芝镇
具体位置在哪里,有幸去看看
此桥危险,此路更是难走。可以走龙湖原著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