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光变》,被其中的激扬文字深深打动,以致那天我失眠到凌晨3点。作者真是有英雄情结和诗人情怀!这是一部高水平理论框架、丰富资料、炽热激情三者合一的巨作。
先说前七章。那不是一般的企业史,而是一个有理论框架的企业史。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知识,而这七章的所有叙述都是有认识结构的,这个认识结构就是作者的自主创新理论,所以这本书的叙述要高出一般叙述一大截。可以说,这是加强版的“夹叙夹议”,而这里的议论,可是有最前沿的理论和作者多年的思考做支撑的啊!超赞!我看前七章如行云流水,加上理论的点睛之笔,真是酣畅淋漓,如看大片,它们既有认识意义,又触动心中那属于崇高的部分,所以心潮难平。再想到这背后作者及其助手6年的心血,访谈那么多人,特别是还有那么多专业术语,所下的功夫使人肃然起敬。 在这个过程中新见迭出。例如,在企业的外部条件方面有:国家整个政策演变的背景(包括80年代的去创新化),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国际环境(金融危机)以及行业国际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方面有:创造产业的模式,企业领导人关于自己企业的理论(远见、战略、方法论),工业演进的逻辑与行业自己逻辑的划分,财务逻辑与创新逻辑(特别是这个财务逻辑,提得太好了),进取性战略、适应性战略,富民与强国的分野,精神气质的政治历史内涵,等等,都是此前我所没有见到过的。真可以说书中睿见比比皆是,我也从阅读中感受到知性的快乐。
第八章呢,基于熊彼特等人的理论,把目光拓展到运10、高速动车、红旗轿车、核动力等产业,让人既痛心,又兴奋。还有,全书多处对教科书经济学和财经媒体的奚落,还透出作者金刚怒目的一面。 我感到,这是部里程碑式的巨著。 如果说不足,有如下几点: 1、我是过来人,深知50、60 年代冷战背景与中苏交恶两点在促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精神上的作用。不知作者在这方面是不是有意隐去? 另外,只用“独立自主,显得单薄了些,空洞了些。似乎需要和前面的论述建立联系,也即在这八个字之下,还包括哪些内容。既然想建立一个概念,其内部结构就要描述一下。
2、这样不利于传播。再说许多睿见散金碎玉般地分布各处,不给它们结构起来,很容易被淹没。 3、当代中国出版社不错,几乎没有错误。但是,没有在页眉处列出章的名称,读起来很不方便,是个缺点。 感想很多,难以备述。书前面那张2003年首批准备到韩国学习的京东方员工在长城上宣誓的照片,我看了许久,细细端详宣誓者手捂胸口的样子:它透出的神圣感,是京东方组织文化的具象,使我久久不能平静。又如,我与张红飚属于同一代人,我深深理解他的抱负、努力和无奈:真是一言难尽啊! 读罢此书,被一种久违的崇高感所激荡。说真的,看到书的最后一句话“千年易过,中国工业精神不灭”,我都想流泪。那样一种神圣的东西,还带有些悲情,怎不让人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