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产经》姚挚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实业强国,实业立国一直是国家主导的政策方针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抓住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性转变。
在中国制造型企业中,中小企业占据着整个市场的90%以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37.0万户,比2015年末增加0.5万户企业。其中,中型企业5.4万户,占中小企业户数的14.6%;小型企业31.6万户,占中小企业户数的85.4%。
在未来几年,中国要全面实现实业强国,实业立国的梦想,还需要这些占据大多数份额的中小型企业发展起来。
虽然国家十分重视实体企业的发展,但是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中小型企业生存状况极具直下,这是不争的事实,制造业尤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至2016年,国内的制造业利润值从2007年的平均37%跌至现在的年利润不足12%,预计,未来十年,这个利润点还将持续下降,那么在未来十年,中国的中小型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出路在哪里?这些年一直在说企业改革,而企业改革的着眼点在何处?
中小企业生存困难重重
在说企业改革之前,我们先列举一下目前中小企面临着一些困境,首先是现在的制造业人力成本红利期已经成为过去,据国家劳动资源局统计,自2008年开始,随着国家对最低工资保障法的实施,企业人力成本支出在逐年上升,从2001年至今,平均每年增加10%左右,这对企业的压力不算小,所以现在众多企业都在尝试摒弃传统的手工制造转而更新生产设备,采用机械化生产制造,从而解决劳动成本;其次是市场萎缩,利润缩小,这还要追溯到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中国的企业造成了断崖式的利润降低,有的企业最高跌幅在65%到68%左右,这也是自2008年起,中国的中小企业增长速度持续放缓的主要原因。
除上述两个困难外,中国大部分企业还面临另外一个更致命的困境,即产品无竞争力,市场逐渐缩小,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进一步推进,众多的外国产品品牌涌入到中国,让手工作坊式生产的企业感到彻骨的寒风,唯一抢占市场拉拢客户的手段只能是降价,降价,再降价,最终走向破产倒闭。中国中小企业要突破这些困难,避免倒闭就需要从下面这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突破。
生产模式要更新
面对上述问题,中国企业未来十年面临的将是二次洗牌过程,第一次已经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从那时能够存活至今的企业都是经过洗礼的,而在二次洗牌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生产成本的压缩,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减少,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减少生产环节的人力投入将是未来企业生存的要素之一。
但是这个转变绝对不是简单粗暴地上一条生产线就完事,因为他牵扯到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如,对大部分还处在手工作坊式的制造业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投入,一条完整的全现代化生产线的投入费用是巨大的,能够将一个企业几年的利润掏空,这对本身利润空间在不断压缩的企业来说是很难下定决心去完善的。
除了资金方面的缺口,在人才储备上,企业也有极大的不足,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水平低,技术能力差也是阻碍生产线改革的因素之一,未来将有一大半企业在这个环节上进行自我调整,努力达到适合长期发展的生产模式,适应日益成熟的工业4.0时代。
技术创新步伐要加大,科技理念要牢记
随着西方国家的再工业的崛起,西方产品的种种优势让我们产品的竞争力逐渐减弱,无技术,无创新的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渐被挤压、排挤,企业要想让自己的产品重获市场份额,就要在产品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加大企业的研发力度,创新力度是未来中小企业活下去的法宝之一。纵观这几年技术创新对产品的影响力度,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2015年写的一篇名为《去日本买只马桶盖》,这篇文章的轰动程度可谓是当年的财经类文章的网红,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民营企业家,几乎是人人都看过,人人看过之后都热血沸腾。
看过之后大家开始沉思,原来我们的市场还有这么大,其中反应最快的就是这些生产民生所需的制造型企业,因为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也都是诸如马桶盖、电饭煲等民生用品,在国内卖不出去,出口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需要众多企业现在就着手解决,当然,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资金投入,因为很多科研项目是很难马上投入生产变现的,其漫长的投入时间也需要企业有一个良性的利润增长。同时也需要企业积极向外界求援,目前国家对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给予了非常大的资源支持以及资金支持,作为企业主要好好把握这些机会,努力为自己的产品增加具有竞争力的附加值,从而在这一轮洗牌中获得胜利。
增强品牌意识,贯通服务理念
追溯中国的出口贸易史,最远可追至唐宋,鼎盛时期则是清中期,没落自然是在清末,以及之后的近五六十年的时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出口贸易再次由衰至盛,再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追溯起来,少说也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总览这几千年的出口贸易史,我国产品在国外市场闯出品牌的影响力却寥寥无几。
在国内,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高,国民对产品品牌的意识也逐渐加强,大家对产品需求已经从过去的价格低廉等要求,提升至现在的品牌知名度高不高,产品服务好不好的要求上来。所以在未来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中小企业想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加强自己的产品品牌知名度。
据国家工商局统计,截止到2016年,全国商标有效注册量达1237.6万件,每万户市场主体商标拥有量达1422件,比2015年底的1335件增长了6.5%。从这一数据上可以看出,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逐渐加强,这是一个好事。但是对企业而言,一个好的产品需要一个好的品牌来支撑以外,产品的售后服务也需要加强,如果还是依照过去那样服务全靠抵赖,责任一推二六五的模式在未来是行不通的。要想自己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提升自己产品的服务价值,让产品具有更多的竞争力。
再次聚焦中小企业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李钺锋在会上提出建议,建议出台更进一步的针对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人大代表李钺锋更是详细列出了一组更直观、更现实的数据,这份数据表明:“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我国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工业生产总值、70%左右的工业新增产值、近60%的销售收入和出口额、40%以上的税收以及75%的就业岗位来自中小企业。保护好民营企业产权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保护关系到社会建设和人民的就业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提供足够的生长环境,同时加强力度来保护这些成长中的企业,是两会一致传达出的明确信号。
同时,全国人大代表、小米公司董事长、ceo雷军也在今年两会中提案,即以政府力度来鼓励民营的中小企业加入到“一路一带”的计划当中,这不仅能够为企业增加新的市场生存空间,也能够很好地为企业注入新鲜营造条件。而他的另一个提案则是完全站在企业产业涉及角度出发,希望能够成立国家级的设计促进机构,优先发展制造业设计,为具有设计能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从而辅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
随着两会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以及民营企业的重视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对目前国内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机。而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方针,包括三证合一,简化了中小企业的手续办理。
针对中小企业的技术人才需求,国家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在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方面,国家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其中相关文件提到,“适度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一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人员的比例。”
这一系列措施都是帮助中小企业在后续发展中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满足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人才需要。相信,在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将会更加宽广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