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治洪水,因名会稽。无余封疆,始有于越。允常称王,遂称越国。勾践继位,建城大越,灭吴称霸,为秦所灭。秦行郡县,更名大越曰山阴,县制由此而始。
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221)年,郡县天下,称大越。二十五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所在地(苏州)三十七年更名大越为山阴,山阴县名始此。南朝陈时,山阴、会稽分置。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并设。
汉高祖六年(公元201)年,以刘贾为荆王,山阴隶荆王国,十二年(公元195)年,改荆为吴国,封刘濞为吴王,山阴县隶属之。景帝三年(公元154)年,刘濞反被杀,山阴县复属会稽郡。
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会稽郡划分为二:浙水以西为吴郡,治吴(苏州),浙水以东为会稽郡,治山阴(绍兴)。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孙策渡浙江、取会稽,次年取吴郡,建安三年封吴侯,建安五年孙策死,弟孙权领会稽太守,山阴均属之。
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孙权为吴王。翌年建元黄武。吴黄武八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改元黄龙,山阴隶属会稽郡。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为会稽郡治未变。
晋:仍会稽郡,统县10个,山阴县属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改会稽国,封孙秀。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去国复郡。太宁二年(公元324)年,去郡复国。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封琅琊王司马昱为会稽王,王留京师,置内使,行郡太守事,山阴县隶属之。兴宁三年(公元365)年,改封王昱为琅琊王,以其子昌明为会稽王。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改封琅琊王司马道子为会稽王。兴元元年(公元402)年,道子死。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封临川王子司马修为会稽王,山明县均属之。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复会稽郡,山阴县属之。陈后主时(公元583~589)年,置会稽县,山、会两县并设,始同城而治。(一说在永定年间)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陈,废山阴、上虞、永兴、始宁四县,入会稽县。会稽郡改为吴州,置总管府,会稽县属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撤总管府,置越州。三年,复为郡。会稽县均属之。(未完待续)
现在说这个还有什么用,萧山、余姚被瓜分走了,永远回不来了。。。
公元前221年一处笔误吧
值得一看
长知识了
厚重的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