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不赚钱的小米手机 靠什么估值1000亿!

互联网公司的上市,往往有令人瞠目结舌的高估值,而在众多的科技企业中,有几个是死活不上市的,比如华为、小米、美团、滴滴、ov、陌陌...
它们很多还以创业公司自居,创始人带头熬夜不睡觉,好像公司明天就要倒闭了一样。
创业公司一般靠融资拿钱,钱烧完了,融不到下一轮,戏也就没得唱了。而上市后,就能以股票的形式,搜刮普通百姓的真金白银,就会有滚滚不断的资金流支持。
不上市也有不上市的考虑,比如在财务上可以更加自由,可以坚持自己的战略方针,避免收到大股东的影响。
最近,有关小米ipo的消息不绝于耳,虽然官方没有承认,但据科技mix从小米内部了解到,小米2018年底ipo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只是在香港还是美国敲钟还没有定论。
小米的历史不长,但“膨胀”地非常快,前后总共获得了5轮融资,都是一年一融的节奏。
上次融资还要追溯到2014年,当时的融资额是11亿美元,估值450亿。而今,小米上市的负责人透露,小米的估值目标是1000亿美元,比14年翻了一倍多!
1000亿美元的估值什么概念
在过去10年,以千亿美元ipo的互联网公司只有两家:facebook和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以自身的垄断地位,在2014年创造了1627亿的估值,而小米将会是最强大的后来者。
上市是为了获得资本,可在14年之后,小米就没收过,雷军也不停表示公司账上有钱,不差钱,还说5年内不上市。16年雷总又发话,说10年后才会考虑ipo,去年11月时他似乎有了松动:
“我觉得我们会到业务比较舒服的时候再上市”
小米的上市计划的确被打破了,问题是,为什么雷军的态度会有所转变?小米真的值这个价么?
手机市场饱和
首先,雷军态度的转变,和整个市场的环境变化无不关系。
智能手机早已是一片红海,市场逐渐饱和,行业也进入了洗牌阶段。曾经叱咤风云的品牌,正在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
htc全力押宝vr,微软已经停止了windows phone的支持,sony也在苦苦支撑。
下面这张图大家可能看不大清楚,它显示了联想、lg、索尼,htc等手机的销量,从2014年开始,都在无可挽回地下滑。
再看一个中国手机出货量的数据,下图的蓝柱子是出货量,绿圆圈是销量增长率。
可以看出,出货量从14年开始,基本平稳在一个区间,而增长率在17年竟然是个负数!
怎么理解这个事情呢?打个比方,每天在北京路上跑的车很多(销量),但从17年开始,由于限行(市场饱和),再也不会有新车加入了(增长停滞)。
这意味着,手机市场的大蛋糕已经瓜分完毕,资本的注意力也开始转向其它产业。
手机毕竟不是比特币,行业前景越差,估值也会越少,夜长梦多。
小米的逆袭和窘境
其次,想上市你得混的好。在行业趋势不好的前提下,小米混的怎样呢?
2014年是小米手机的全盛时期,市场份额近15%,妥妥的中国第一。
而随着“山寨机时代”的过去,人们对于品牌和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中高端手机的需求越来越旺。
2015年,小米发布note系列,试图摆脱“性价比”、“年轻人”、“发烧”等头衔,开始冲击高端市场,提高品牌影响力。
定位3000元的note并没有带来多少销量,而在渗透3、4线城市的战役中,小米执着于线上销售(如饥饿营销),又错失了线下渠道的布局。在2016年,小米手机的出货量暴跌36%。
随后,小米痛定思痛,通过打造mix品牌,挖掘线下渠道,扩张海外市场等动作,实现了一次逆袭。
2017年第三季度,小米的涨幅达到了恐怖的107%,全球市场占比达到了7.5%,终于超越了vivo,从“others”跻身前五。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要知道曾经的手机霸主,无论是nokia还是motorola,手机销量在下滑后就没有反弹过。事实上,在大规模市场萎缩后,能重新扳回来的,小米算是个例。
虽然销量惊人,但小米手机的利润率并不高。长期以来,小米手机都是拿着旗舰的配置,卖着次旗舰的价格,能榨出的油水很少。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小米手机的单台利润额为2美元,是苹果151美元的75分之一。这么一对比,感觉小米简直就是给人打工的,挣点组装手机的小费。
差异如此之大,有很多原因。小米没有苹果那么强的话语权,苹果的销量太大,对于供应链有绝对掌控力,可以不断压缩零部件的成本。
另外,苹果在不断加强核心部件的自主权,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比如cpu、gpu、isp、协处理芯片等等,都是自家的土特产。
华为三星也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反观小米,用的都是别人的解决方案,每卖一部手机,都要交高昂的授权费和专利费。
哪怕在国产手机中,小米的专利数也是不够看的,加上始终不敢上探手机的定价,利润在无形中就被压缩了。
小米也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奋发图强,目前小米每年提交的专利申请能达到200%的增长。
但就业内人士指出,小米的大量专利存在于id设计,真正到了核心硬件和底层通讯协议方面的技术,小米还是一翻两瞪眼。
小米的确在自研芯片(澎湃芯片),但它没有华为那么强的技术积累。芯片基带这些玩意儿,都需要长期投入研发,从28nm到10nm,总得有个过程吧?前期您得砸钱,短期内并不能降低手机成本。
其实,小米的窘境不是个例,锤子科技的老罗就半开玩笑地说过:
手机是白送的,交个朋友,卖你两个手机壳,挣点小钱。
这虽是说笑,但基本也说出了很多国产品牌的窘境,贴着成本价卖手机,只为抢占市场份额。
按照这个逻辑,尽管在去年完成了逆袭,面对国内外强大的对手,小米并没有多少底气。现在能跻身销量前五的玩家,未来5年不一定还能留在牌桌。
这或许正是小米的焦虑,趁着现在有不错的数据,赶紧上市并不是下策。
再有就是期权方面的顾虑,也许雷军耐得住寂寞,也许小米并不缺钱,但投资人和有期权的员工,可等不了5年。如果大家对于未来都是担忧的,想稳住军心,提前ipo也算是一剂强心剂。
物联网大饼
手机依然是小米的核心业务,但就行业趋势、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来看,手机不足以支撑小米1000亿美元的估值。
想要画出更大的饼,小米需要另一个故事,而雷军的故事蓝图,恰恰是物联网的未来。
雷军向来是一个有眼力价的人,小米对于物联网的布局,可以追溯到2013年。根据《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的描述,雷军当时就做出判断: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已经被bat牢牢掌控。
想要翻越大山,就得另辟蹊径,而物联网则是下一个风口,因为它在本质上和前两者相似:建立链接,传输数据,提高效率。这里面有无限的可能性。
物联网嘛,就是链接万物,在消费级领域,它的载体就是智能硬件。
但小米毕竟是做手机出身的,精力也有限,于是雷军想出一个妙招,建立一个生态圈,吸引其他创业公司给小米做产品,这就是“小米生态链”。
这个模式很有意思,小米占股20%左右,占股不控股,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资金、人力、供应链、销售渠道。
小米则把控产品的id设计、质量、定价,打造出的产品,打着小米的牌号,大家一起卖一起挣钱。
经过几年的发展,小米打通了很多产品的供应链,锻炼出了一帮精英团队,也保持了小米品牌的热度,随便出个什么就引发围观,真的是自带流量。
同时,依托于智能硬件,小米又开启了自己的“百货商场”,吸引了更多的第三方供应商,从内裤、炒锅、方便面等无所不卖。这一方面提供了销售流水的支持,也加大了小米的想象空间。
如果没有这个生态链,小米和oppo、vivo就没有本质差异,孤立的手机业务会带来很大风险。
手机是智能硬件的控制中心,而智能硬件也给手机提高了一圈保护层,来提高小米的安全系数。
等等,说好的物联网未来呢?
呃...
来看看小米智能硬件的品类吧:
大概也就是11款产品(不算升级版),还有一些小东西,比如摄像头、电话手表、牙刷、床头灯什么的。
我自己家里接入了一些米家设备,通过手机上的app,可以对这些东西进行全局控制。可以说它们组成了一个家庭局域网,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联动。
手机依然是控制枢纽,我也用过小米ai音箱,但它在我这儿,干的最多的也不过是点歌。扫地每天固定时间工作,电饭煲和净化器也是随用随开,貌似语音控制除了酷炫,并没有什么卵用。
在理想环境下,你可通过语音控制,来调整空调温度、开关灯、控制电视、风扇、扫地机器人、净化器...
说的更理想点,房子是活的,它懂你的作息,知道你的生活习惯,就像一个贴心管家,在无形中把一切给你打理好,你就当一头“懒猪”就好了。
可你见过多少人家里有完整的智能系统?
大多数人买房子,光是首付和装修就够受了,智能压根不是考虑的首要因素,只能不断添砖加瓦,逐步购买智能产品。
这里有一个核心的决策逻辑:我要买一个冰箱,恰巧这个冰箱更智能;而非:我要买一个智能产品,家里正好缺个冰箱。
所谓的智能,大多数只是加了个wifi模块,手机能查看一些数据罢了;或者能把音箱变成遥控器,晚上睡觉不用下床关灯,看电视不用找遥控就能切台。
这离真正的智能,真正的万物互联还差的太远。
投资者愿意给出高估值,除了看好物联网大饼本身,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大数据。
可在没有形成大规模铺货,没有海量用户的前提下,大数据没有什么变现能力。
比如电饭煲在这个地区卖了1万台,它收集到了大家煮米的时间、时长、甚至软硬度,so what?
另外,就算有了数据,也缺少对于数据的应用,对于用户来讲,它只是信息的展示,并不能改变什么东西。
比如睡觉戴手环,早上起来它给你一个漂亮的,so what? 我自己不知道我睡的好不好?
大数据可以用来忽悠人,提高估值,但体验上的提升有限。
不过实话实说,就算没有这些附加值,小米很多产品也很好用。家里小米的物件多了,也的确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和效率提升。
更重要的是,对比市面杂乱的智能硬件品牌,小米自有一套标准和协议,它能带来目前市面上最完善的智能家居体验,帮助小米在iot时代完成提前布局。这也提高了小米对自己高估值的底气。
信仰的力量
据悉,小米生态链企业已经接近80家,有数目庞大的智能硬件矩阵,小米平台内的联网设备超过8500万,日活设备超过1000万台。
数据不错,但雷军畅想中的物联网,在今天依然没有实现,至少在小米涉及的家庭物联网里,用户还没养成使用习惯和依赖性。
笃信物联网未来的不止雷军一人。
软银可谓最成功的投行之一,很多项目都带来了巨额回报。
2016 年,软银以32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英国芯片设计商arm,这也是软银从1981年创立以来的最大手笔。
软银创始者孙正义表示,arm设计的芯片年出货量可达150亿枚,是智能手机的主导,更关键的是,arm将在“下一波物联网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雷军还是孙正义,他们都坚信一点:基于物联网的新一轮颠覆即将发生。
就目前来看,政府和商业是物联网的前期发力点,比如楼宇安防,环境监控,车辆调度,物流监控、道路检测等等。
至于民用级别,可穿戴设备有很大的发展,但智能家居和智能交通方面才刚刚起步。
物联网到底是不是未来?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但就像ai、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基因工程、自动驾驶等等技术一样,我们听过太多的期许和概念。
我相信,这些技术终将改变整个社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只是技术的颠覆,需要时间。
总之,小米的确是一家值得尊敬的企业,它带动了智能手机的普及,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制造业,让人们看到了家庭iot的可能性。
不过在手机市场饱和,iot尚未成熟的前提下,1000亿美元可能是个过高的估值。也许18年是小米上市的最好时机,而能否达到那个数字,就要看人们对小米有多少信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