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战争中八旗军队的装备与战术
易建州女真
在谈论八旗军和清初历史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建州的女真人部。众所周知,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国元勋,发轫于建州女真部。金朝灭亡后,女真人的各个部门,最初住在风俗之外,但没有搬到中原,都在元朝的管辖之下。1235年(即金死后第二年),元朝在开元(今东宁县)和南京(今吉林省延吉市)建立了两万间房屋来管理女真人,然后在其他女真人居住区建立了许多道路、房屋和办公室来管理各种女真人。共有5万户人家,即户里到都铎到托文,古江到托沃森林。后来,女真人的各个部分逐渐分为三个部分:建州女真人、海西女真人和野人女真人。
元末明初,生活在黑龙江省依兰县周边地区的胡里盖(霍尔阿)和斗多流(流动的一个工作,是我的首都)的两个女真人,分别遭到黑龙江省中下游地区的“野人”南下的袭击和元末遗民的骚扰。女真人从湖里到万虎府,先迁到黑龙江省宁安县,然后向东,穿过老爷岭和穆棱河,进入绥芬河流域,在此定居。绥芬河下游的双城子(今乌苏里斯克)是渤海国领导付斌建国的老地方。1403年(永乐元年),户部尚书阿哈出使明朝,明朝朝廷用他的部来保卫国家,建州因此得名,建州女真人的名字就从这里开始了。斗笠部向南迁移,开始时它沿着与胡里盖部相同的路线。1372年(洪武五年)以前,它曾多次进入图们江流域并迁徙。从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他们大多聚集在以阿木河为中心的图们江东西部地区(也称为沃姆河、五音会,现在的朝鲜会宁)。1406年初(永乐四年),由于亚哈的推荐,明朝任命铁木尔为建州卫的统帅。就这样,胡力盖和窦多丽共同生活在建州卫管辖之下,建州卫被称为建州女真。后来,为了便于管辖,明廷将建州卫分为建州卫、建州佐为和建州右卫,合称建州三卫。可以认为,建州女真人与金代女真人基本相同。网络上流行的建州女真人是通古斯卡,来自西伯利亚的说法毫无根据,基本上是主观的,歪曲了历史。
女真人的各个部分都与女真人以前的部分相似,而建州女真人不是一个游牧民族,而是一个半农耕、半渔猎的民族。与普通人的印象不同,建州女真人不像以渔猎为生的野蛮女真人,农业色彩相当浓厚。据朝鲜史料记载,“金珀猪贼(建州女真人所居的破珠河)(朝鲜人贬损建州女真人)善猎山林,率食鲜食,并有农业为生。”然而,建州女真的生产力相对落后,不能自给自足。她们所需的大部分生产资料和日常生活用品都需要从大陆供应。如牛、铁、谷物、布等。《史明录》甚至记载“大概是海西、建州、各省、内地的衣食住行都很方便。”
建州女真起初与明朝友好相处,孟戈帖木儿甚至多次进贡北京。然而,在野心膨胀的猛哥帖木儿次子董山的带领下,董山带领本部多次劫掠边境,成为明代辽东最大的边境纠纷。1467年9月(成化三年),明廷受不了,命大将赵福领兵五万,分三路进军建州女真。与此同时,它命令朝鲜派兵与明军全力配合镇压。这就是著名的成化天罡院,这次袭击几乎给建州女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也标志着建州女真和明朝之间的蜜月期的结束。后来,建州女真人造反,成为明朝在辽东的一个主要边境问题。
嘉靖年间,建州女真人长期竞争。第一,王杲自称建州右卫首领,以古乐村(今辽宁省新宾县古楼)为中心,统治三围,遭到明军攻击。万历三年被俘,死在首都。与此同时,王屋堂自称是建州佐为的首领,建州今日在桓仁一带兴起,其治区北至清河,南至鸭绿江。明万历元年,李与六大饮堡(今辽宁省宽甸地区)一起展出并修建,危及建州女真的生计,使王屋堂被劫掠一空。八年,败为李。10年后,王再次攻占村,犯下多起罪行,次年被李杀害,帮助明朝说服的祖父和父亲长眠长安,塔克被明朝军队杀害。它为努尔哈赤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努尔哈赤与八旗制度
1583年,努尔哈赤带着十三副盔甲站了起来,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河图拉被称为“盖世智者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的大汗。这时,努尔哈赤已经占领了大多数女真部落。在命运三年(1618年)的4月13日,努尔哈赤向天发誓,宣读了与明朝的七大仇恨,同时骑着两万步向明朝进攻。它拉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
aisin gioro nurgaci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创造了军政统一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度起源于满族的狩猎组织。由于人数的增加,齐头并进的狩猎活动需要统一指挥。它的指挥官叫鲁牛·尔真,这个多人的集体叫鲁牛。女真人在对外防御和征伐过程中采用了鲁牛额部指挥鲁牛的组织形式,因此鲁牛组织具有军事职能。为了统一指挥大规模的狩猎或战斗,有必要将几个牛的记录组合成一个更大的单位,由旗帜引导而不打乱方位。旗语叫“孤山”,所以比鲁牛高的最大单位叫孤山,汉语叫“旗”。八旗的最小单位是鲁牛(鲁牛的意思是大箭头;二珍,又叫二珍,以意为主。满语:niru i ejen),每300人记录为一头牛,记录的牛的数量为一人;鲁牛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一个战斗单位。鲁牛有300户人家,每户都有一个壮汉。当全军出动时,只有300名鲁牛人。在一般操作中,每头牛的记录只有几十个人。5头牛记录为1头卡拉(队),1头卡拉尔真(领);贾拉是一座坚固的山,有一个来自孤山二镇的人(司令兼旗主)和一个副手,叫做左二镇(副司令)。八旗的构成是300头牛的满族八旗记录,其中大约有100头满族牛的记录,只有210头纯满族牛的记录。后来又增加了蒙古八旗和汉八旗。蒙古八旗129鲁牛和汉八旗167鲁牛(蒙古和汉八旗一鲁牛200人)。清朝末年的牛记录数量没有增加多少。
八旗初建时,军民团结,全民皆兵。满洲里的所有成员都被转移到满洲八旗之下。旗帜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职能。旗主负责组织生产和其他活动,并在战时成为指挥官。入关前,八旗士兵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争期间,霍格加入了军队,并带来了自己的军械和干草。鲁牛人民有自己的农田、牲畜和武装力量,甚至还有奴隶和生产奴隶。对八旗户口进行了三年的调查,外国人不允许假装进入旗地,旗人也不允许离开他们所属的鲁牛居住。保证旗手的特权。由于奴隶和战利品的不断供应,八旗军的“自给自足”是可以保证的。与明朝因吞并土地而纷纷逃亡的士兵和被征入伍的乌合之众相比,八旗制度确实优越。皇太极曾经将入关前的八旗军事制度与明朝军队进行了比较。他说:“明朝人都是个体户,士兵都在外面,没有家族生意,但是官员们给钱和食物;在我们国家,当我们出去的时候,我们是士兵,当我们进去的时候,我们是人。所有第一个回来的士兵都有自己的工具,管理自己的家庭生意,在课堂上耕种土地,并让他们的马保持肥胖。一旦种植完成,家庭的经理将收获它,当伊拉克和其他军事装备完成,我会去的速度。”此外,在战时,许多儿童和奴隶经常去打仗。参加战争的八旗官兵们说:“家里奴隶的数量是没有限制的,他们是一起骑马的。”这些跟随征费的奴隶和儿童不仅是预备役士兵,也是后勤士兵。“与伊拉克家庭一起,他们努力在战争之间前进。当他们到达营地,他们打水做饭,晚上他们放马。”八旗官兵为“抢财”而战,通过战争解决了后勤供应的主要问题。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除了直接指挥从各旗制中抽调的军队外,还编制了“巴亚拉”作为驻军。巴亚拉的意思是“保护军队”,其中大部分来自由八个满族姓氏组成的古代(满族朋友)(满洲最著名的八个氏族,如那拉族和瓜尔加族)。组成亲卫队。“满清旧档案”,“每次鲁牛之行有100人,分为三队:白巴亚拉、红巴亚拉和黑营”,均为精锐骑兵。努尔哈赤自己有5000多名秦冰骑手,其他的旗主也有不同数量的巴亚拉。这些贝亚拉在战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八旗军
第38旗军的战术
在与明朝的战争中,八旗军的数量往往处于劣势,然而,它往往以少胜多,屡战屡败。可以说,八旗军是一支骑术协调、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精锐部队。
在八旗军中,骑兵占了很大的比例,尤其是攻克了善于骑兵的叶赫后,(叶赫引首领金太基曾说;“我害怕奴隶的脚步,但我害怕骑马。”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纳兰明珠是金泰吉的孙子。《简·周文文录》记载“骑马者八万余人,步兵六万余人。”后来,它发展成为“超过100,000人的长装甲部队,而没有更少的短装甲部队。”。然而,与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同,与蒙古这样的游牧民族不同,八旗军最精锐的部队是步兵,比如山地步兵和弓箭手。这可能与建州女真人从事渔业、狩猎和农业生产多于游牧有关。徐光启曾说:“女真(建州女真)的步兵极其精悍,有法可分,有法可合,但那些谈论东方的人,却认为他们善于弓马。”八旗军的军纪也很严格。“每队都有一名护卫,带着朱健。如果有任何噪音,那些进入和离开的人将与朱健一起被枪杀。战后,凡是背上有朱印的人,都不在乎轻重。”此外,因为战利品和奴隶可以在每次战斗时分发,所以八旗军“很高兴听到攻击的消息,并渴望在勇敢战斗的同时进行攻击。”它像雷一样强大,在战争中,它只赢一份。”。
在战术上,八旗军的步兵骑兵紧密合作,在战斗中相互配合。“行军的时候,如果土地宽阔,八座坚固的山峰就连在一起,队伍整齐,还有节日。如果土地很窄,八座大山将会连在一起,节日也不会混乱。中士,没有噪音,没有混乱。当剑相遇时,那些穿着厚重盔甲和拿着锋利刀子的人被命令成为射手,而那些穿着短盔甲的人擅长射击。冲击过后,精锐士兵(bayala)站在其他地方观望,不要让他们下马,他们有能力迎接他们。”(《清·武帝志》)这种战术布局与以前唐军的战术相似。
早期,八旗骑兵面对擅长火器的明军,清军也有自己的对策。这是后晋军队的经典战术,用顺风箭攻击明军。(明军不宜在逆风方向使用火器。)即使在其他非逆风作战的情况下,后金部队也可以用一些装备重装甲的步兵来吸引明军的火力,或者用盾牌车挡住明军的子弹。金军躲在车后放箭,大量杀伤明军和骑兵来冲击后,往往能取胜。在著名的萨尔胡战役中,后晋军队用这种方法在战场上打败了明军。然而,面对依靠红炮守城的明军,“依城而守炮”,早期缺少火器的八旗军在围城战中处于劣势。此时,八旗军往往只能“兵临城下,兵临城下,立城而射之。英名可汗的军士,在他厚重的盔甲外面穿着棉甲,在他的头盔外面戴着厚厚的棉帽,在他的盾牌前面前进,站在山城下面。然后,在军队被选中携带轻和短装甲和射击好,让箭。”接近城墙后,“我军持盾爬山,城中兵放箭,掷巨石,滚掷木头,向盾射击。”我军并未因此而停步,仍持盾于门外。”然后我们开始土木工程,“用斧子挖掘明朝的城墙。”。面对明军或朝鲜火枪部队,后金八旗只能依靠数量优势和良好的射击技能,依靠盾牌车和重甲,用弓箭强行压制,必然会损失惨重。
八旗军很快吸取了教训,建立了自己的火器部队。八旗军通过各种手段获得枪支,如扣押和走私。在天命八年(1623年),努尔哈赤规定“每个鲁牛派100名士兵,其中10人为白牙,携带两把枪和三把枪;然后再分90名甲兵,他们的40名甲兵是赤巴牙拉,携带10支枪,20支枪,10个人,两辆运盾车和两个水壶。黑营里有50个人,有10把枪和20把枪,还有20个人,有两辆盾牌车、一个梯子、两把凿子、两把钳子、两个钩子、两把镰刀、两把斧子、四个座位、两把叉子、一根夹棍、两个水壶和15副一月份用过的木炭和棉花盔甲。每件盔甲携带两门大炮。”可以看出,此时火器在八旗军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沈阳后金所擒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明朝军队所用的西洋红炮,并将其命名为“天佑将军”。他们用复杂的退火和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分。因为彝字违反了满族人的禁忌,红彝炮就改名为“红炮”。皇太极在八旗军中建立了一个新的阵营“重兵”。后来,童担任连长,曹担任指导员,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火炮。值得一提的是,八旗军的炮兵基本上是由汉军组成的。1633年吴桥兵变后,孔有德、耿、等人率军投降,把葡萄牙人训练的舰队、炮兵和炮手带到八旗军中,大大增强了八旗军的火力。此外,八旗军十分重视炮兵,“一等炮手得银82分,二等炮手得银52分。”此后,先炮击,后行军,成了后金军队的法宝。例如,在晋松战役中,皇太极下令“杨桐性部在敌军营垒之东,发火箭炮摧毁其营垒”进攻潼关,清军大举炮轰潼关,大败。清军轻而易举地拿下潼关,攻打扬州时,“又过了两天,大清兵到城下,炮轰城西北角,城破。”史可法殉难了。
第48旗军的武器
最后,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八旗军的武器。八旗军最著名的武器是清弓和布衣甲。
顾名思义,青弓是清军使用的武器。它和它的前身金朝(女真人)的弓一样。它的特点是体积大,弓尖大,拉力大。下弦弓身长度一般可达178厘米,较小的弓身长度也可达159厘米。显然,它注重的是“稳”与“准”,这与韩弓的价值取向不同。一般来说,清弓是用大锯和重箭的近距离射击,它的破甲能力在不追求射程的情况下相当出色。清洗弓的结构从中间到两边对称,依次是握柄、弓臂、弦垫和弓尖。把手由温暖的木头和附着在木头上的鲨鱼皮制成;弓臂由竹子、榆树和桦树制成,面部有角或角,背部有牛筋(有些有鹿筋);线垫由骨头和木头制成;弓尖木,中角件。弓弦分为皮弦、丝弦和腱弦。与明军早期的火器相比,青弓威力大,准确度高,在战场上确实有优势。
透明弓
透明弓
清军的另一种武器是布甲,它几乎成了清军的象征。布甲起源于元代,兴盛于明代。清军常用的布甲与明朝一脉相承。布甲使用布和丝作为甲的表面。指甲外面有指甲泡,关键部位里面有钢板,棉布内衬。上身盔甲被称为盔甲服,它是无袖和无袖的,下身盔甲用领带系在腰部。布甲制造成本低,工艺简单,能保暖和保护早期火器。它可以说是清军的利器。(请注意,布盔甲经常与棉盔甲混淆。前者有金属盔甲,而后者没有。)当然,八旗军有时喜欢穿多层盔甲打仗。如前所述,《满文旧档》曾记载:“智者单于军士,重甲外穿棉甲,盔外戴厚棉帽,行于盾前,立于山城之下。”(欢迎来到兴亚学会演讲厅qq群号码497498382)
清军盔甲
作者:剑光安全
文章来源:www.atol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