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企业是指产品的技术含量比 较高,具有核心竞争力,能不断推出适销 对路的新产品,不断开拓市场并且在行业 内占据领先位置的企业。此类企业主要从 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拥有一定水 平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和一定数量、质量 的研究人员,有开展研究、设计工作的基 本条件;在人才结构方面,从事技术和产 品开发设计的科技人员、专业人员占总员 工人数的比例较高。 长期以来,许多科技型企业(尤其是 那些传统的、由科研院所转制的科技型 企业)对于高端人才的引进,往往采取一 事一议的方式,缺乏科学合理的引进机 制,导致人才引进的盲目性,人才引进重 数量、轻质量,引进的人才不能发挥作用, 造成人才资源浪费。科技型企业欲在激烈 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其关键技 术外,合理的人才结构也是一项核心竞争 力。企业中高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构 建企业人才结构的关键因素。故此类企业 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推进人才强企 战略的实施,充实和改善人才队伍,推动 企业转型升级,就必须重视建立高端人才 引进机制。科技型企业建立高端人才引进 机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高端人才具有相对性,不同规模、 研 发类型和经营范围的科技型企业对“高端 人才”定位不同,但一般指其为顺利实现 战略目标所急需和紧缺的各类高层次关 键人才。高端人才的定位,应当紧密联系 企业发展战略,在充分分析调研论证的基 础上予以界定。除此之外,还应结合当地 政府对高端人才的定位,以便充分利用当地人才政策。 长期以来科技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浓 厚技术背景常常影响了企业的人才引进 结构,重技术、轻市场、重科研、轻生产等 现象较为普遍,存在科研人员比例过重, 市场营销及生产技术人员比例过轻的现 象,这两方面人才的缺乏造成企业市场开 发力度不足,工艺技术开发不能满足生产 需求,严重影响了产品的成本、质量以及 销售状况。人才结构的失衡使得科技型企 业空有技术优势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制 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人才引进的重点除 应设定在其主营专业领域中掌握核心技 术,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 有丰富技术管理经验和团队领导能力的 人才外,还应考虑引进熟悉精细生产的管 理人才,有丰富的项目经营管理经验和市 场开发能力的人才等。
服盲目性在引进高端人才之前,必须理清企 业中各领域现有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 等结构,对原有的人才是否使用得当、是 否真正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要做深入调查, 然后确定需要引进人才的学科方向。高端 人才在企业人才结构中位于金字塔顶峰, 在引进时必须做到“少而精、精而尖”,避 免“重数量、轻质量” ,引进的数量应当严 格控制,否则会造成人才的积压和浪费, 并给现有的人员造成负面的影响。引进计 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要有前瞻性,考虑未来几年学科的发展变 化,同时要为今后引进更加优秀的人才留 有一定的空间。 科技型企业应从企业战略的需要出 发,避免不合实际和盲目引进的做法,将真正需要的人才引进来,避免同一学科中 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研究方向的重叠, 甚 至在该学科梯队中的性别结构也应该是 我们考虑的因素之一。同时不能仅仅盲目 追求高学历、高职称,更要看重其经验及 胜任能力,要让引进的人才都能“人尽其 才,才尽其用”,使其充分地发挥潜能。因 此,企业引才要在人力资源结构分析的基 础上做好计划,按
才引进的渠道引进高端人才可采用刚性引进和柔 性引进两种方式进行:招录人才到企业工 作,与企业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引进方式 为刚性引进;通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 外 聘专家、进站博士后等,不与企业建立劳 动合同关系的引进方式为柔性引进。 引进高端人才难以通过普通招聘方 式解决,需要加强各部门合作充分利用各 方资源,开拓引智渠道。在人才刚性引进 方面,可利用上级企业(集团公司)和当地 政府提供引智平台以及猎头公司等引进 渠道。在柔性引进方面可以加强校企合 作、短期项目合作、项目攻关、外聘兼职专 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方式的运用,逐渐形成“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聚人才” 的 人才聚集机制。在引入项目的同时,加强 和外部专家、教授的合作,使其帮助企业 做好团队建设工作。对一些特殊紧缺的高 水平人才,可采取“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 我所用”的柔性政策,加紧建立适合企业 发展的,以智力交流为特征的柔性流动机 制,大胆地利用柔性方式进行引进。
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部 门还需注重对引进人才的管理,坚持引进 和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关心高端人才的工 作、学习、生活情况,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 环境,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企业应当不断加强 和改进对引进人才合同期内的管理,使之 能力与岗位对应,待遇与贡献挂钩。对引 进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考核,凡考核 不合格者,依法解聘或按普通人才处理; 业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等。 高端人才引进工作是企业发展中至 关重要的环节,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具有战 略导向、充分竞争、公正公开的引进机制, 更好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高综合竞争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