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20年里,水口哲也工作室的规模以惊人的速度萎缩。上个世纪90年代,他领导的世嘉united game artists团队大约有100人。几年后,水口哲离开世嘉并创办了独立工作室q entertainment,人数下降到了17。而如今,水口哲也的公司只有他一名全职员工。
水口哲也并没有堕落。他的最新作品、音乐射击游戏《rez无限》(rez infinite)是口碑最好的早期vr游戏之一,实现了盈利并赢得了许多奖项。另外,参与制作《rez无限》的开发者数量也不算太少,只不过其中绝大部分并非全职。
近年来像水口哲也这样的游戏开发者正变得越来越多,他们尝试采用一种不同的工作方式,就像一种极端形式的外包。
水口哲也管理着一支“概念团队”,也就是一个提出游戏创作想法和设计思路,然后与其他工作室合作的小型独立团队。对许多开发者,尤其是知名日本游戏开发者来说,这似乎成了他们离开大公司后的一种理想选择。例如稻船敬二离开capcom后创办了一支叫comcept的团队,上田文人在离开索尼后创办了gendesign。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水口哲也
在过去几年间,这些团队负责的项目中既有震惊业界的成功游戏,也有引发争议的失败作品,它们包括《rez无限》《尼尔:机械纪元》《最后的守护者》和《无敌9号》等。
许多开发者认为这种工作方式有益处,不过也有人指出,他们需要克服一些棘手挑战。前不久,polygon通过采访几位知名日本游戏制作人,研究了这种模式为何成了一种潮流,以及牵涉到的财务、法律、个人和文化方面的问题。
不同的方式
运作一支概念团队的方法有很多。一方面有人希望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工作,另一方面自由职业者的合作方既有可能是一支概念团队,也有可能是一间拥有超过10名成员的研发工作室。为了解日本游戏制作人对这个话题的不同看法,我们近期拜访了5支团队。
resonair和enhence games:双管齐下
沿着亿万富豪投资人孙泰藏(taizo son,《rez无限》执行制作人)所拥有的一栋孵化器联合办公楼的螺旋阶梯往上走,你会来到水口哲也的办公室。这是一个小房间,环境灵活,有公用的桌子,你还可以通过木板道走进一间配有落地式投影仪的影院室——所有这一切,都与绝大多数日本游戏工作室平淡无奇的灰白色墙体形成了鲜明对比。
水口哲也的房间有五六个工作台,在大部分时间里,兼职的合作伙伴会到这里与他一起工作。
水口哲也曾经创办过一家规模较大的独立工作室,据他说,由于人员开销大且业务并不稳定,运营公司很艰难。他希望能专心创作游戏,而不用承受同样的压力,他认为保持团队规模精简、方向灵活是最佳方式。
与许多同行的做法不同,水口哲也经营着几家公司。resonair是他的创作团队,负责设计游戏和监督研发进程,而enhance games则是发行团队。每当这两支团队签约项目,水口哲也就会雇佣合同工。
据水口哲也透露,《rez无限》的研发周期大约18个月,其间他与两名合同工一起设计游戏,之后又委托外部工作室monstars承担部分研发工作。enhance则负责发行和推广。
水口哲也相信在未来,绝大多数游戏工作室都会采用类似的组织结构。
“我认为这是未来的趋势——公司会变得越来越少。”水口哲也说。他预言在20年后,自由职业者将取代团队,成为游戏行业的主体。
“关键是每个人都会变得专业和独立。这就让管理者失去了价值,你必须自主管理。”
《rez无限》(rez infinite)
水口哲也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趋势,unity和unreal等游戏引擎的高度标准化,以及开发者变得比过去更愿意接受远程办公都是重要原因。作为民主化计划的一部分,水口哲也还希望他们拥有自己工作成果的版权。他举例称,如果《最后的守护者》创意总监为enhance发行的某款游戏设计了一个角色,那么他希望该角色的版权属于上田文人,而不会像一家大型发行商那样被强占。
“我认为关键是,哪种做法更健康。”水口哲也说,“你知道,艺术家应该享有自由。”
水口哲也称《rez无限》在发售后不到10个月内回本,该作的成功让他能继续尝试。虽然还没有宣布接下来的项目,但他希望能与《rez无限》的绝大部分开发者再次合作。对于游戏中最受欢迎的关卡area x,水口哲也既满意又稍有遗憾——他对团队的创作成果感到自豪,不过又因游戏的视觉效果和某些技术局限性的限制感到“非常非常沮丧”。
“我希望继续改进。”水口哲也说,“这是我做下一个项目的巨大动力。”
gendesign:概念为先
用上田文人自己的话来说,他加入gendesign有点机缘巧合。
此前上田文人是索尼team ico的招牌人物,主导创作了包括《旺达与巨像》在内的三款游戏。2011年,他在制作第三款游戏《最后的守护者》期间离开索尼——在当时,该作研发时间已经超过6年。
人们不知道《最后的守护者》的研发有哪些幕后故事,即便上田文人离开索尼已经多年,《最后的守护者》也已发售,他仍然不愿透露当年离开索尼的诸多细节。
上田文人在gendesign办公室
上田文人称在离开索尼后,他并没有计划组建一支新团队。他只想摆脱在一家大公司工作的管理职责和繁冗会议,并打算从事自由职业。
“我只想按照自己的节奏工作,探索脑海中的想法。”上田文人说。
但在team ico的另一批成员离开索尼后,上田文人决定与他们联手,让每个人都有事可以做。“我感觉如果我们彻底解散,不能再次合作,那就错过了机会。”
于是他们组建了概念团队gendesign,提出游戏创作理念,并与其他团队合作完成游戏的开发。
上田文人将这种做法与制造汽车进行比较:在他看来,gendesign是设计汽车内饰的公司,而非制造厂的团队。gendesign也像一位绘制蓝图,但不参与施工的建筑师。
gendesign的目标是创作新游戏,在我们拜访期间(2017年底),他们正在制作某个游戏的原型——前不久,他们在网站上曝光了一张概念图。gendesign的9名成员在一间开放办公室工作,巧合的是三上真司工作室tango gameworks也曾在那间办公室所属大楼办公。
上田文人认为,gendesin的做法在8位机或16位机时代不太适合,不过如今已相当实用。由于绝大多数开发者熟悉同样的引擎,拥有“共同语言”,gendesign能自主创作游戏原型,而不需要许多艺术家或程序员参与。
据上田文人说,他现在还不清楚与一支或几支外部团队合作的效果究竟怎么样。他透露在大型发行商内部,开发团队经常在人员配备方面遇到困难。“如果你与在大公司工作的人对话,会听到他们抱怨,‘我们人手不够。’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上田文人说,“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因为这就是大公司工作的方式……为了完成各种项目,他们可能随时轮换人手或调配资源。”
上田文人相信如果gendeign找到适合的合作对象,那么他就能保持团队资源充足,因为他不再是大公司的一员,团队成员不太可能突然被调走。
“风险仍然很大,因为我们不知道最终会与哪些团队合作。”上田文人说道,“但我们正在努力寻找拥有必要技能的合适人才。无论你采用哪种方法,都会遇到风险和挑战,不过我认为如果我们寻找合适的合作对象,将更有机会保持自己的风格,并且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bukkoro:我行我素
横尾太郎觉得在2018年,他不太可能取得成功。
2010年,在主导制作了一系列暗黑、古怪的主机游戏后,他离开了研发工作室cavia。横尾太郎说他打算退出游戏行业,不过总有一些机会将他拉回来。
如今,横尾太郎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正确的位置。当我们在2017年底见面时,他穿着一件礼服——在当天晚些时候的cesa协会日本游戏奖颁奖典礼上,他会穿着那件礼服登场。
自从动作游戏《尼尔:机械纪元》和童话风格的角色扮演手游《死亡爱丽丝》发布后,横尾太郎成了眼下最当红的日本游戏开发者。两款游戏都收获了巨大成功,其中《尼尔:机械纪元》在日本和西方市场都备受好评。
与本文提到的其他开发者不同,横尾太郎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就像《任天堂明星大乱斗》系列制作人樱井政博那样,横尾太郎可能临时加入某个公司领导某个项目,之后又离开。虽然并不负责游戏开发的方方面面,但在绝大多数时候,横尾太郎都是开发团队的招牌人物。
在宣传《尼尔:机械纪元》期间,横尾太郎在参与拍照、视频录制或在公开场合亮相时总是会戴一幅价值500美元的定制面具——模仿了游戏里的角色埃米尔(emil)。
横尾太郎很少谈论自己的公司,不过他也有一家。
2015年,横尾太郎创办了一家叫bukkoro的公司——公司名称来源于日语单词“bukkorosu”(去掉了最后两个字母),意思是谋杀某人。“我希望跟那些知道这个名字的意思,但还愿意跟我一起工作的人合作。”横尾太郎说。
bukkoro有4名员工:横尾太郎、横尾太郎的妻子横尾有希子(曾担任《太鼓达人》系列艺术总监),以及他的两个朋友。4人并不共同制作游戏,横尾太郎之所以创办公司,只是为了便于组织这4名自由职业者。
横尾太郎说他也不是想享受税收优惠,他只是希望在人生中的某个时期成立一家公司,现在他可以说自己已经做到了。
因此,横尾太郎的名片里没写bukkoro,而是会提到ilca,一家拥有大约100名员工,由横尾太郎的一名朋友管理的cg设计公司。当遇到像《尼尔:机械纪元》这样的合作项目时,横尾太郎使用ilca公司来处理谈判和文书方面的事宜。
据横尾太郎透露,由于他在近期所取得的成功,很多公司有兴趣与他合作。尤其是当《尼尔:机械纪元》销量突破150万份后,一些之前从未听说的公司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横尾太郎想趁热打铁。
“认真地说,《尼尔:机械纪元》和《死亡爱丽丝》都是成功大作。”横尾太郎说道,“但我接下来的游戏会不会成功?我真的不是太自信。我感觉在未来两到五年,我很可能一无所成,只会失败。所以现在我只想尽可能多找几份工作,多赚些钱,因为过不了多久,我的声誉就会慢慢下滑了。”
“我这么说是认真的。我认为人气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所以你真的需要在自己还有能力的时候,尽可能多赚钱。”
white owls:样样都来
前文已经提到了三种类型的游戏工作室——自主制作和发行游戏的传统团队、概念团队,以及受雇于其他公司的外包性质团队。
末弘秀孝(swery)的white owls工作室就像是这三者的结合体。
在供职于access games期间,swery曾担任《致命预感》(deadly premonition)、《d4:暗梦不灭》等邪典作品的制作总监。后来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white owls,截止到2017年底整个团队拥有13名员工。swery称他不想让人数扩大到超过20人,因为他曾亲眼看到access那样的公司在运作时所遇到的困难。
swery说,他之所以创办white owls,原因之一是希望同时做几件不同的事情。迄今为止他已经写了一本以一只侦探猫为主角的书,组建概念团队设计“还债生活模拟rpg”《美好人生》(the good life),在工作室内部主导研发前不久公布的游戏《失踪》(the missing),以及为一款学生游戏《金钱之王》(king of money)的制作提供帮助。
“赚钱不是我的目标。”swery说道,“我希望创办一家公司,让人们能实现他们的想法。我希望创造一种环境,人人都能制作游戏,而不需要得到任何人批准。”
swery称在理想的情况下,他希望white owls同时做三件事:作为概念团队设计游戏原型,自主开发一款游戏,并为另一间工作室提供协助。不过swery承认在现阶段,这更像一次试验,他想看看事情如何进展并做出调整。
“制作游戏有很多不同的方式,目前我们正在从头开始做各种尝试。”他说,“我们从零开始。”
mistwalker:越战越勇
与前文提到的4个人所不同的是,过去十多年里,坂口博信一直在运作一支概念团队。
作为《最终幻想》系列游戏的缔造者,坂口博信离开square后组建了一支叫mistwalker的团队。据坂口博信说,他之所以成立一家公司,目的是希望创作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概念,而不用做在square时的管理工作。
“我之所以离开square,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的所有时间都被用来管理团队和业务,所以没有时间专心制作游戏。”坂口博信说,“所以当我创办mistwalker后,自然不想再那样做了。”
与swery的想法类似,坂口博信称“20”是他的神奇数字——他希望将员工人数控制在20以内,因为若公司拥有超过20名员工,他就不得不花太多时间管理团队。截止到2017年底,mistwalker拥有15名员工,经常与其他工作室围绕项目展开合作。
mistwalker采用这种工作方式已经多年,坂口博信不会回头。从工作量的角度来讲,坂口博信说这让他感觉更舒服,而他认为整个行业将会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我认为与过去相比,(开发者)对于这种创作框架的需求更大了。”坂口博信说,“我感觉时代变了,行业也需要更多这样的团队。这很可能是件好事。”
为什么在日本更普遍?
如果观察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