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推动产业发展的例子你都知道吗?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高度肯定了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出现的积极变化,又着眼发展大势,谋全局,抓重点,是我们牵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大国经济的必然选择。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已是名副其实的大国经济。与大国经济相匹配的是,不仅要有量的递增,更要有质的提升。当今,世界经济正处在深度调整中,尽管我国一些产业从过去的追赶者转变为并跑者,甚至在个别产业上成为领跑者,但总体上我国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正面临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和发达国家“高端压制”的双向挤压。要摆脱这一处境,我国经济发展就不能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而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提质增效上苦下功夫。
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重点。五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消费贡献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长11.7%。尤其是创新驱动发展成果显著,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涌现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培育出一些引领世界潮流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结构出现的重大变化,这既意味着过去五年来我们坚持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果,推动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也意味着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为,主动作为,继续做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形成传统产业生机焕发、新兴产业茁壮成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是根本。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发展实体经济,首先要讲求“实”,避免脱实向虚,心无旁骛专攻主业,这样才能朝着做强做优迈进。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既要建设有效市场,也要建设有为政府。深化基础性关健领域改革,则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通过改革,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在这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是主要抓手。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保护产权政策等,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并结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为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创新驱动是重要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才能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提供新动能,才能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打造“双创”升级版,促进“双创”迈上新水平等等举措,让创新红利得到源源不断的释放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构成强大的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磅礴力量。从而,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风生水起,与实体经济日益深度融合,推动了我国经济加速创新和转型升级。但我国现有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不能满足新兴产业日益旺盛的人才需求,新兴产业领域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民盟中央提交提案建议,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新兴产业抢占制高点。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单一侧重理论培养模式。”民盟中央调研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是造成新兴产业人才短缺的重要因素。而学校对技术、产业、市场发展跟踪不紧密,人才需求信息掌握不足,容易造成人才供给结构性不足。同时,学校对新兴产业认识不具体、不到位,不能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也是造成人才短缺的重要因素。
除了学校专门培养人才不足外,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缺少常态化的互动交流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合作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双方没有形成合作培养长效机制。此外,新兴产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风险性等特性,对人才需求有一定不确定性,与学校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严肃性存在天然冲突,导致人才培养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要求。
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事关我国新兴产业能否快速发展,能否抢占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制高点。提案建议“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人才培养体系。
在培养模式上,提案建议适应新兴产业“快”的特点,紧跟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形势,适时设置新课程、新专业、新方向,鼓励高校探索灵活设置跨专业、跨院系的“第二专业”课程体系,利用在线课程学习平台等新媒体教学方式,营造开放合作的网络教学与学习空间。建立高校自主评估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评价与反馈体系,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及时分析总结,推动人才培养方式的持续优化。
提案建议不断提高教师水平,构建组团式专业教师队伍,确保教学资源集中、对口,以“多”对“广”。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优选中青年人才到国外重点院校、企业研发中心学习交流,鼓励引导教师和团队加强与全球顶尖研究机构研讨合作,并加强对教师科技创新活动、产业创新活动的经费支持和奖励,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在校企合作方面,除遴选吸收企业高层、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制定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提高人才的复合型发展能力和实践能力外,建议促进校企人员双向交流互动。另外,鼓励企业牵头,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平台暨开放式创新平台,联合建立新兴产业领域人才技能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器、创新加速器等,带动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共同参与研发,增强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政府部门要持续研究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引导学校及时乃至提前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制定新兴产业规划时,同步制定人才发展推进计划。”在政府职能作用发挥上,建议设立专门奖学金、助学金等,吸引学生报考人才缺口较大产业的相关专业,并以物质奖励、税收减免、户口指标等措施,激发企业等主体参与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同时,改革工作考评标准,在新兴产业领域项目评审验收、实验室申报、基地建设等过程中,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作为指向性指标。此外,在新兴产业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项目中,明确人才培养经费比例,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第三方机构、产业部门深入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联盟建设,打造互生共赢的人才发展环境。
近年来,甘孜州立足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定位,确立了优先发展旅游业、有序发展生态能源矿产业、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牧文化和中藏医药产业的“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产业发展思路,产业结构加速优化,走出了一条符合藏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近年来,甘孜州立足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定位,确立了优先发展旅游业、有序发展生态能源矿产业、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牧文化和中藏医药产业的“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产业发展思路,产业结构加速优化,走出了一条符合藏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国人大代表、甘孜州州长肖友才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时,详细介绍了甘孜州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
《中国企业报》:作为四川藏区,甘孜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甘孜有哪些做法?旅游业是否已经成为甘孜州的支柱性产业?
肖友才:是的。甘孜州众多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多元的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已经被世界旅游组织定义为“21世纪旅游发展最具潜力的地方”和“不可多得的黄金旅游线路”。
州委书记刘成鸣曾盛赞甘孜:既有蓝天白云、又有雪山湖泊,既有绿色森林、又有广阔草地,既有雄壮的冰川、又有养人的温泉,既可以观光、又可以朝圣,市场潜力巨大。
2011年底,甘孜州率先在全国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2016年6月,甘孜州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在发展全域旅游方面,我们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强力推进全域旅游“四个转变”,采取“资源变资本、资产变股金、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的全域旅游开发模式,全州旅游从城镇到乡村、从景点到景区全面发力,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整体推进,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2017年,全州旅游接待人数16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6亿元,分别增长28.1%、27.3%,成为全国热度最高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实现增加值38.1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15%,成为推动全州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中国企业报》要做成精品旅游不是一日之功,下一步甘孜有哪些举措?
肖友才:下一步,甘孜州将以“基础设施建设年、服务质量提升年、旅游营销宣传年”为统领,从如下几个方面,强力推动全域旅游建设。一是强力实施全域交通大建设,加快建设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提升旅游可进入性、安全性、舒适性;二是强力实施全域景区大提升,加快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一大批a级景区、打造一条条精品线路;三是强力实施全域环境大整治,全面提升旅游发展环境,强化旅游市场监管,整治城乡环境脏乱差,提升“圣洁甘孜”吸引力;四是强力实施全域服务大优化,加快培养专业人才、着力提升全民素质,全面提高旅游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五是强力实施全域产业大融合,推进农旅、文旅、体旅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市场边界。
《中国企业报》:除旅游产业,甘孜州重点发展的产业还有哪些?
肖友才:甘孜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电矿产业也是我们的重要产业。
甘孜州所处的西南三江成矿带,是全国5个最重要成矿区带之一。目前全州已探明矿产74种,形成固体矿产地1581处,水气矿产地(温泉)249处。其中,甲基卡锂辉矿储量居世界第一,金、银等10余种金属储量居全省第一。同时,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纵贯全境,全州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超过500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达4130万千瓦,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在全国市州一级中列第三位。
2017年,甘孜电矿产业成果显著。当年新增水电装机322.5万千瓦,总装机突破“千万”大关,达1153万千瓦,甲基卡锂辉矿国家整装勘查新探资源量48.4万吨。
《中国企业报》:水电行业环保要求很高,尤其是小水电环保形势更是十分严峻。在这一方面,甘孜是怎样平衡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两个要求的?
肖友才:你说的对。我们在开发水电站的同时,始终严把环保关,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为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生态环保要求,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甘孜州大力清理规范中小水电开发。截至目前,全州已停止开发5万千瓦以下水电站192座,限制开发5万千瓦至30万千瓦水电站30座。
未来,甘孜州将坚持生态优先,科学有序开发清洁能源和优势矿产,统筹推进州内、州外园区建设,着力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全力培育龙头加工企业。重点开发“两江一河”干流水电和光伏新能源,加快建设两河口、苏洼龙、叶巴滩、硬梁包等大型水电站,着力建设“西电东送”能源基地。
同时,实施植被恢复、矿区绿化、工厂美化工程,推进重点矿山改造升级。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强力推进甘眉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园区、成甘园区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加快建设雅江生态食用菌产业园区、理塘康藏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州内特色园区。
《中国企业报》我们知道,甘孜州是全国五大草原畜牧业基地和四川省最大的青稞生产基地、野生菌出口基地、农畜产品基地,是全省最大的药材主产区和药材基因库。同时,甘孜州还是三大藏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古朴厚重,如何挖掘这些独有的资源?
肖友才:在挖掘这些资源方面,我们确实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近年来,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