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很头痛这种情况:当告诉孩子停下手中的事儿做另一件事,比如从玩玩具到睡觉、看电视到写作业等。孩子要么充耳不闻,要么继续磨蹭拖拉。让我们不停的重复、威胁,乃至咆哮,仍旧起不到丁点效果。后来,有一位妈妈,经过一些事情后,孩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她的话讲,面对孩子的“无动于衷”行为,建议家长们仅需尝试不做一些事……
1对孩子指令中不带负面情绪
对孩子的指令中,不应带有负面情绪,即抱怨、数落、指责等都不应出现。比如,不说“你太邋遢了,快好好收拾下屋子“,而应该说“不如我们把屋子收拾一下,这样做XXX才能更舒服。”
因为一个人在被别人批评指责时,会下意识的抵触和不愿听从的, 孩子亦是如此,他们的心理能量此刻,全用在“防御”你言语攻击上了。所以,对孩子的指令,别带负面情绪。
2不打扰、不强求
智慧的家长知道何时才能叫孩子,会细心观察孩子此刻在做什么,尽量不随意打扰、不强求孩子,挑在孩子活动间隙时,与其进行有效沟通。另外,沟通的前提是,你做到了让孩子停下手中的事情,看着你,再和他讲, 否则,当孩子沉浸于一件事时,真的不会思考你说的话。
3家长严禁话太密
有的家长爱唠叨,对孩子发出指令时话太密,等于把自己的话变成白色噪音,这样的对话更适合哄孩子睡觉用,不适合让话进入孩子的脑子。所以平时少说,有重要情况,谈一次话,完整透彻地解决。
然后,下指令后,给孩子一些时间。很多家长的做法是,看到孩子没有即刻反应,马上发出第二道令箭,然后一道紧似一道,火力全开唠叨起来,最后,母子之间就出现了硝烟弥漫……
4给孩子指令后,认真听他复述一遍
有时,您需要在给孩子指令后,让他复述一遍,以确认他真的听到并理解。常常,孩子没有按照大人的要求做,并非他成心在抵抗,只是因为他年龄小,听知觉能力还比较弱;他的大脑还不能很好地加工处理听到的信息,就是说,他的确“听”到这些声音了,但他的大脑并未真的理解并记住你的具体指令。家长要孩子确认,有时可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然后我们做调整,把我们的指令变得更加具体、清晰、简洁。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们可以逐渐提高指令的复杂程度,锻炼孩子的听知觉能力。
5不随时处于“起跑状态”
还有的父母爱用“1、2、3”警告孩子,这方法有时管用,但经常用就不灵了。生活中谁也不可能随时处于起跑状态。但凡有需要倒计时的时候,就有必要反省一下:孩子为什么没有行动,是否事情做到一半无法停下,是否没有看到全局,我可以怎样改进。比如,事先谈好,把这件事情交给孩子自己管理。
via 网络
都是父母惹的祸
父母做的5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