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让老祖宗的手艺在我这里丢了


陈洪晨文/摄
一群人的坚守
11月9日上午9点,临海市非遗中心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临海词调等展演节目吸引了一大群观众,而紫阳街上,几名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传统手工艺,也让行人惊叹不已。
一位穿戴整齐的老太太坐在竹椅上,时不时抬起头,眯着眼睛对行人报以友善的笑容,手中的席草一上二下飞快地穿梭,一顶草帽已初步成形——帽顶上一个四方形的纹路,呈螺旋形向四周散开,每隔一段用草结围成一个同心圆。帽檐还未编好,长长的席草向四周伸展着。
这位老人就是94岁的岭根草编传承人王冬兰。她的身边坐着66岁的王启月和49岁的郑仙红,也在编织草帽和蒲扇。王启月是王冬兰的女儿,四世同堂,家中妇女个个会草编;郑仙红则是村里的妇女主任,也是中年一代主要传承人之一。
岭根草编,是指流传于临海岭根村一带,以江南特有的、当地农民普遍种植的席草为原料,以手工编织成草帽、蒲扇、草篮及草鞋等日常用品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岭根的妇女从小跟长辈学习编草帽和蒲扇,最初是为了给家人遮阳、扇热驱蚊,后来编得多了,就少量出售,逐渐形成了家家户户编织草帽的趋势。2012年6月,岭根草编工艺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好精美的帽子!”“怎么卖?”“30元。”“这么贵?”“纯手工的,一天只能编两顶。”“还是算了吧。”人来人往,无不被案台上精致的草编手工艺品吸引驻足,三位妇女凝神编织的姿态也成为一道风景。然而,拍照、试戴的人多,买的人极少。一位中年妇女就对站在案台前不肯离去的孩子说:“就是草做的,哪值这么多钱,走吧,下回给你买顶漂亮的。”
郑仙红告诉记者,早已习惯这样的议论,草编织品费时费力不好卖,已逐渐淡出岭根人的生活。“村里中年妇女有300多人,没有人依靠草编谋生,只有少数老人还在做草编,赚几个零钱。”
但在半个世纪以前,草编织品在岭根是另一幅景象。
新中国成立前后,草帽是岭根农民的主要副业。村民们到东塍、小芝的集市叫卖,有的运到临海城区及三门、椒江一带,均能卖到好价钱。
上世纪80年代,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草帽编织,最兴盛时从业人员达到上千人。成品由附近草编厂上门收购,产品远销东南亚一带。
到了90年代,草编织品逐渐被机器编织或其它产品所代替,妇女们开始转向制衣、采茶等收入更高的行业,年轻女孩也不再学习草编。
“采茶一天能赚一二百元,编草帽一天两顶,还卖不出去。”郑仙红说,“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在坚持。可能不想让老祖宗的手艺,在我这里丢了。”

活着的文化遗产,要活态传承
仙居无骨花灯,制作需要30多道工序,耗时半个月以上,但从成品中只能看到纸片等廉价的原材料,难以卖出与其价值相称的价格;黄岩翻簧竹雕,原材料是普通的毛竹,但雕刻工艺精细、耗时长久,价值不菲……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之困,在于其产品价值不被大众所认同。”台州市非遗中心主任李秋宁说。正如岭根草编,由于编织效率低,逐渐被机器编织品取代,而随处可见的原材料也让消费者无法接受高昂的手工费,在农耕时代伴随着人们的手工技艺,逐渐随着市场锐减走向消亡。
此外,黄岩翻簧竹雕等手工技艺,要求手艺人有较高的美术、文学、戏剧等艺术造诣。“这样的人原本就不多,很少有愿意从事竹雕这样前景并不明朗的行业。”
同样面临着传承之困的还有戏剧、曲艺、民间音乐等表演艺术。“随着大众传媒发展,表演艺术市场变得不景气。”李秋宁说,“学戏绝非易事,要能唱能演,起码要下几年苦功夫,因此,学戏的人越来越少,许多曲种已经失传了。”
据了解,我市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52个,省级非遗项目95个,市级非遗项目299个,其中,以传统手工艺项目数量最多。
“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看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几个方面。历史价值的认定标准是由家庭、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文化价值是指对当时社会发展和当代人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影响力。”李秋宁说。自2005年开始普查,我市已抢救回或部分抢救回大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我市通过展演等形式宣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政府补贴,以鼓励、资助其从事文化传承事业。此外,我市还创造性地采用签约方式传承,即有兴趣学习某项目者可由政府“牵线搭桥”,签约拜师学艺,从事传承事业者可领取一定补贴。
“非遗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传承也必须是活态的。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关键在人。”李秋宁说。

继承中创新,探索新市场
8年前,郑仙红还心想,草编这种赚不了钱的手艺留着有什么用。“学习了许多非遗知识,才知道这是家乡的瑰宝,差点被我们遗弃了。”
岭根草编被评为非遗后,郑仙红放下手中的工作,走访了村里许多老人,把蒲扇、碗垫等濒临失传的草编织品重新挖掘出来,“走访不够早,草篮子已经没有人会编了。”她遗憾地说。有的老人年事已高,说不清花样是如何编织出来的,也做不动手工艺活,郑仙红就借来图样,自己琢磨、试验,成功还原了许多传统草编织品。
今年4月,位于临海市东塍镇岭根村王文庆故居的岭根草编馆正式开馆。草编馆里,许多作品都是郑仙红利用业余时间还原制作的。
除了开办展馆,几位传承人还到岭根小学里给孩子们讲课,到临海市非遗中心给老年大学里的草编织品爱好者授课,到台州各县(市、区)参加展演。但是,郑仙红仍为岭根草编的传承发愁:“我这一代还有几位技术精湛的手艺人,30岁左右的妇女,就只会最基本款式的草帽,不会图样,再年轻一点,学草编的很少了。”
郑仙红意识到,开拓市场,仍然是最有利于传承的手段。她开发了许多新图样,努力把每一件草编织品做得结实、精致、美观。她甚至想过,开办一家公司,推广草编织品,“但这个责任太重大,我敢想不敢做。”她说。
谈话的间隙,一位老先生拿起案台上的蒲扇,摆弄了两下,啧啧称赞:“前几天在一个小摊上也看到岭根的蒲扇,只要20元一把。但是扇柄上只有三根签,这把编得好多了。”“那不是岭根的蒲扇,我们怎么会偷工减料呢。”郑仙红急得脸都红了。
她说,不敢开公司,也是同样的道理。“仿冒者不算,即使是岭根人,草编水平也参差不齐,真正技艺精湛者不多。如果大批量生产,产品质量会无法保证。”她说,“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砸了岭根的招牌,岂不是得不偿失。”
几位传承人的心中仍有一个推广岭根草编的梦想。郑仙红正计划着在紫阳街租间店面,请几位代表性传承人驻店编织,探索草编织品的新市场。

在临海紫阳街,94岁的岭根草编传承人王冬兰在编织草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