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天走家串户在随县农家遇到的一位老婆婆,这并不是炒作这是一个真实生活的写照,同时这也是随州农村丧偶老人这个群体真实生活的一个缩影。一个人住着低矮的小屋,几张破旧的椅子,床头就是灶台,在一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甚至没有声音机的环境下一个人生活。虽然依旧在弯子里生活,但是邻里并没有多少人愿意与之交流。这就是他或他们真实的生活,含辛茹苦一辈子,此时何处话凄凉!时代需要标兵,时代需要楷模,浮躁的社会需要一个真善美的故事来渡化世人。
扪心自问你对得起爹娘吗?面对底层社会真实的生活现状,难道你们竟无言以对。。。。
父母都是尽力把最好的给孩子,哎
看看!看看!这就是不孝的子孙啊,父母把你养大了,父母现在老了,他们的生活你们就不管了吗?
楼主可点明是那个地方的
只要在农村,几乎每个村都存在这种现象,儿子住的是高楼,老人住的是草房,我们经常下乡,同时也深有感触,这类老人因为有不孝子女,很多好的政策享受不了,只有天天以泪洗面,饥一顿饱一顿残度余生。甚至很多老人不堪病痛折磨,最终选择自杀的道路,然而老人去世后,那些不孝子女却一改常态,大办丧事,热闹非凡,让人寒心。
人在做,天在看,因果循环,迟早会有报应
若干年后,当我们如月的面庞因衰老而扭曲变形,当我们青春的肢体枯柴般干瘪,脆弱、失去水份,当我们灵敏的大脑呆滞、迟钝、意识模糊不清,死亡就消消的向我们走来,惧怕、躲闪都无济于事,因为我们老了。
人老了就象婴儿,有一种无意识的失控感,他们害怕死亡,害怕孤独的走进那个未知世界,他们渴求保护、渴求同情、渴求一双温暖的手、、、、、、、、
自古圣贤把道传 孝道成为百行源 奉劝世人多行孝 先将亲恩表一番
十月怀胎娘遭难 坐不稳来睡不安 儿在娘腹未分娩 肚内疼痛实可怜
一时临盆将儿产 娘命如到鬼门关 儿落地时娘落胆 好似钢刀刺心肝
赤身无有一条线 问爹问娘要吃穿 娘坐一月罪受满 如同罪人坐牢监
把屎把尿勤洗换 脚不停来手不闲 白昼为儿受苦难 夜晚怕儿受风寒
枕头就是娘手腕 抱儿难以把身翻 半夜睡醒儿哭唤 打火点灯娘耐烦
或屎或尿把身染 屎污被褥尿湿毯 每夜五更难合眼 娘睡湿处儿睡干
倘若疾病请医看 情愿替儿把病担 对天祷告先许愿 烧香抽签求仙丹
煎汤调理时挂念 受尽苦愁对谁言 每日娘要做茶饭 儿啼哭来娘心酸
饭熟娘吃儿又喊 丢碗把儿抱胸前 待儿吃饱娘端碗 娘吃冷饭心也安
倘若无乳儿啼唤 寻觅乳母不惜钱 或喂米羹或嚼饭 或求邻舍讨乳餐
话说他的儿女们了?
六楼已经回答了
所以做父母的要留点心,别把一辈子积蓄全花在儿女身上,让儿女们自己去奋斗,留一些钱防老。
是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太不孝了,是随县哪个村的?
当出现了不孝顺的儿女时,政府也应该为农村出现的这种现象负责,因为他们曾经交过几十年的税。不能因为他们有不孝顺的儿女而变成老无所依。
世人皆会老去,谁能长生不老,变革中的社会,人们没有守住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社会道德的底线。。
或许有些人觉得自己会产生不老,或许人们已经麻木,或许这样已经习惯了这一种地方风俗。
这类事看见比较多了,百善孝为先,还是善有善报为好。见过很多两个老人几个孩子都不管的,不给老人吃喝~~~老两口死后儿女每家都有出事的,不是出车祸就是得病去世了。
随州农村随处可见,没什么奇怪!老人活着的时候不理不睬,死后大操大办,风光得很!六楼说的很现实。现在农村死不起------我长期在农村工作,见怪不怪了!
白昼儿睡把事办 或织布来或缝衫 儿醒连忙丢针线 解衣喂乳哄儿眠
晚间儿睡把灯点 或做鞋袜或纺棉 出入常把娘来唤 呼爹叫娘亲喜欢
学走恐怕跌岩坎 常防水边与火边 时时刻刻心操烂 行走步步用手牵
会说会走三岁满 学人说话父母欢 三岁乳哺苦受满 又愁疾病痘麻关
或稀或稠一大难 儿出痘花胆更寒 一见痘花有凶险 请医求神把心担
幸蒙神圣开恩点 过了此关先谢天 八岁九岁送学馆 教儿发愤读圣贤
学课书籍钱不算 纸笔墨砚又要钱 放学归家要吃饭 缝衣做饭娘耐烦
衣袜鞋帽父母办 冬穿棉衣夏穿单 倘若逃学不发奋 先生打儿娘心酸
十七八岁订亲眷 四处挑选结姻缘 央媒定亲要物件 件件礼物要周全
备办迎亲设酒筵 夫妻团圆望生男 花钱多少难算尽 还要与儿置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