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历代民间艺人,以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不断推陈出新,使这朵艺苑奇花越发美丽可爱。他们以铁线扎成人物的躯壳,然后像真人般穿上精心绣制的绚丽多姿的衣裳,配上和谐的景物和辉煌的灯光如(大光灯),以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情节为题材和内容,组成层叠有致的成屏花灯屏,更显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大型陆地花灯成为一种雅俗共赏,老少咸爱的特种工艺品。此后又有艺人别出心裁,以盛装的真人杂处花灯人物间,以真乱假。在没有了解潮州的花灯艺术的艺术内涵以前,是很难想见其纷繁和讲究的。单其用材就近千种。而其艺术表现更是细致入微:在形式上,大型陆地花灯可分为“热灯”和“素灯”两大类。“热灯”又称“战灯”;“素灯”又称“文灯”。前者讲究盘走马姿态;后者着重表情关目。
大型陆地花灯制作过程为:1、将竹子放在蒸气室内加热的半小时,然后取出,置阴凉处晾干,但不得过分干燥,也不能放在强光下曝晒。2、用竹刨刨去牛面粗糙的表皮。3、裁取竹条所需的长度;这种得依灯笼大小而定。4、编织方法以交叉方式完成灯架。5、灯架中间,扎数圈竹圈于灯壁上亦可。6、糊灯笼,先裱糊棉纱布,再黏贴二层做灯笼用的单光纸。(如没有单光纸,细棉纸亦可。)裱糊棉纱布得先将稀释的浆糊,均匀的平刷在骨架表面,再将剪好的纱布轻附在灯架上,再用刷子沾浆糊刷平,这里需要注意,刷平浆糊的刷子必须是干净的刷子方可,否则,灯面将是一片脏乱。同时,裱糊的纸也必须糊的没有接缝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7、将灯笼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8、彩绘。彩绘以个人所需图案彩绘,如人物、八仙、花鸟、仕女等。9、彩绘后,依情况来决定是否书写文字。等文字、图案完全干后,再上一层桐油,然后待桐油阴干,辽宁陆地花灯就大功告成。
纱灯是用麻纱或葛麻织物作灯面制作而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红纱灯亦称红庆灯,通体大红色,在灯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贴有金色的云纹装饰,底部配金色的穗边和流苏,美观大方,喜庆吉祥,辽宁陆地花灯多在节日期间悬挂。影纱灯则以各色麻纱蒙制,上面多绘花鸟虫鱼、山水楼阁等,并配上金色云纹装饰及各色流苏,更是五彩缤纷,争奇斗艳,大型陆地花灯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唐韦应物《寄璨师》诗:“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纱灯。”唐刘禹锡《和牛相公雨后》:“晓看纨扇恩情薄,夜觉纱灯刻数长。”宋贺铸《罗敷歌》词:“半掩兰堂,惟有纱灯伴绣牀。”元张可久《清江引·秋思》曲:“孤眠夜寒魂梦怯,月暗纱灯灭。”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更重视元宵节,大型陆地花灯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蕞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大型陆地花灯加工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花灯的制作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材质和造型上都有很大的变化。纸、竹、绸缎、木是很常见的传统素材,塑胶、玻璃纸、亚克力……等则是现代的材料。辽宁陆地花灯加工其实只要能透光,花灯的制作材料并没有限定,连水果、废弃纸盒、铝罐都可以做材料,所以花灯的变化有无限的想像空间。花灯在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形式以后,艺人们经过多年实践,将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民间武术加以艺术加工,创造和发展了风格不同的文、武花灯。文花灯秀丽洒脱,武花灯健美刚劲。陆地花灯舞蹈是云南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花灯舞蹈有只舞不唱的如《狮舞》、《猴棉花》等,有集体性的歌舞,如《连厢》、《拉花》等。花灯戏的行当,原来只有男女二人,以后才分为生、旦、丑三个行当,当花灯戏演出中型、大型的角色众多的剧目以后,又增加了其他行当。
彩灯,又名花灯,是中国普遍流行,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汉族传统工艺品。彩灯艺术也就是灯的综合性的装饰艺术。大型陆地花灯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受汉族文化影响,大型陆地花灯加工在亚洲华人地区,许多的庙宇中,灯笼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中国彩灯,饮誉古今;自贡灯会,久负盛名。勤劳智慧的自贡人民,不仅将无与伦比的井盐技术奉献给了世界,而且将美轮美奂的彩灯工艺贡献给了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