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链篇
前言
2013年,雷军看到了智能硬件和iot(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趋势,于是决定用小米公司成功的经验去建立小米生态链公司,提前布局iot。
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刘德这样说:“在接到雷总做生态链的这个任务时,我感觉这是我的又一次创业,又一次要从零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局面,只是找出了一些简单的思路和方法,从小米公司拉出来十几个工程师,开始了一百亿投资的布局。”
或许当初雷军和刘德也没想到,三年来小米生态链企业涨势惊人,2016年小米生态链企业已有77家,销售额达150亿元。其中佼佼者如紫米科技,其旗下的小米移动电源已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移动电源;纳恩博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智能短途交通行业领导品牌,旗下平衡车随处可见;华米旗下的小米手环全球销量第二,中国销量第一……
投资理念
对于生态链企业,小米公司有这么几点坚持:1、投资不控股,帮忙不添乱,对生态链公司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2、小米对生态链公司输出产品方法论、价值观,提供全方位支持,与生态链公司共同定义产品、主导设计、协助研发、背书供应链、最后对通过小米内测后的生态链公司的产品按类别开放米家和小米两个品牌,并提供渠道支持,营销支持,负责售后与销售;3、生态链企业是独立的公司。除米家和小米品牌的产品外,他们同时研发、销售自有品牌产品。
这样的小米生态链企业都是独立的公司,打下来的都是自己的天下,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励团队成员,保持团队的生猛、野蛮生长。
为了借助小米公司的优势,迅速推进生态链公司的发展,小米生态链团队确定了小米公司的三大投资圈层:手机周边、智能硬件、生活耗材。按照三大圈层的顺序去投资生态链企业,这样生态链公司发展初期可以充分借助小米公司庞大的用户红利,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更大。
投资+孵化的模式,使得小米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去布局iot市场,抢占先机。此外在小米看来,资本只是建立小米和生态链公司的一个纽带,而价值观才是整个生态系统能够繁衍下去的根本。
团队建设
雷军说:“要迅速得到市场上去扫描,抢公司、抢项目。”以刘德为核心的小米生态链投资团队应运而生。
小米投资团队由一群工程师组成,是投资界的一股清流。他们不看商业计划书(bp),重点看团队和产品的潜力。对于团队的要求,两点:价值观一致,只有拥有共同价值观,大家才能真正一起合作,进而实现利益一致、目标一致,这样即使偶尔产生分歧也不会产生基本面的影响;靠谱,就是指这个团队可信任,有超强的执行力能够把事情做好。产品方面主要是产品够不够好、技术够不够硬、以及是否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产品的评判恐怕没有哪一类人比工程师更合适,他们对产品往往有着谜一般的执着、热爱与苛刻,或许正因为如此小米生态链企业才能出现小米手环、小米充电器、扫地机器人等爆款产品。
团队选择方面,小米投资的第一选择是熟人。启用熟人是创业状态下最高效的一种方式,大家知根知底,有信任基础沟通顺畅。比如小米生态链第一家公司紫米的掌舵人张峰,原英华达的总经理,和雷军相识多年。小米诞生初期还名不经传的时候,没有一家大的手机制造商敢接小米手机的订单,时任英华达南京总经理的张峰第一个答应生产小米手机。随着投资领域的拓宽、速度的加快,当熟人圈不能够满足生态链发展需求时小米将到外面抢团队、抢项目。姜兆宁创立的yeelight就是小米从市场上抢来的优质团队,优质项目。
为了抢早期的优质项目,小米甚至都不做生态链企业的详细估值,一般问创业者“未来一年你们在量产之前还需要多少钱?这个钱我们出,给我们15%~20%的股份。”就是这么任性。
…………………………
(写在最后,我将会陆续写一些优秀公司的商业案例。小米公司是我很久以前就想写的,现在终于开始了,由于种种限制,各种资料多来源于网上的资料,但我会尽力呈现一个真实的小米,从理论层面对小米进行剖析。从生态链入手的最大原因就是《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让我对小米的生态链部分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虽然我会较多的参考此书,但一定不会拘泥于此书。希望完整版“小米商业案例”能尽早出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东西,有问题或者建议可以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