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那些“校园贷”
95后女生小于(化名)向多个校园平台借款本金30万元,如今利滚利,偿还借贷平台的总计利息达50多万元。相关借贷“裸条”被发至网络,为此,她精神濒临崩溃,父亲只好卖房“填坑”还债。
河南牧业经济学校大二学生郑某以28名同学之名,在14家校园金融平台负债近60万元,最终绝望跳楼,他的家人还得在悲痛之余接着想办法处理债务。
其实,像小于、郑某这样的例子,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有很多。大学的校园很多地方都会贴有网贷广告,而且这些平台放款“特别快”,只要提供一些基本个人信息即可贷款。借钱如此轻松,让他们一发不可收拾。而“滚雪球”式的利息,却让他们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最后,信贷平台会用通过给借款人手机通讯录的亲戚、同学、老师发信息、开启“轰炸机器”24小时不停发电话给父母等方式来逼借款人还款。
沦陷在这些网贷里无法自拔的大学生们都有这样的共同点:家里条件一般,但花销大,自制力不强,且消费心理不成熟。初入大学校园,从过去一切开支由父母包揽到手里有了可以支配生活费,却不知道量入为出,甚至为了面子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
“校园贷”虽然方便、快捷且来钱快,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就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更没有偿还能力,如果消费欲一旦膨胀,就很可能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像小于那样陷于卖方还债的困境,更有像郑某那样失去年轻的生命。
首先,“校园贷”贷款的低门槛,看起来方便划算,可是其隐藏着的高利息的猫腻,金融管理必须加强对信贷行业的规范和监管,特别是不能让高息的“校园信贷”把手伸向没有偿还能力的学生。
其次,“校园贷”是如何走入校园的,甚至还有校园代理?学校对此是否知晓?学校在这块,应该取缔这些小广告,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
与其质疑“校园贷”,家长不如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多引导。加强对孩子的消费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特别是要纠正过度消费甚至是负债消费的观念。
最后,大学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有社会的百态,大学生们开始当家,要知晓柴米油盐贵,提高清醒意识、责任意识。既然是大学生,就要做大学生该做的事情,认真学习,积极实践。
现在的娃娃胆子大
{:5_135:}
是谁发明的校园贷这个业务?真害人。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