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深度解析 附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指导

全国2卷语文
2018全国 ii 卷语文作文启达教育独家深度解析,附: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指导(北京市某重点高中高级教师,全国优秀作文大赛金奖指导教师独家撰稿。)
2018年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年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学会说理才是硬道理
如果说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与2017年全国卷ⅰ一致,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讲好个人与新时代、新中国的故事,以小见大,从侧面展示中国的崛起,将个人际遇和机缘、家国使命和个人担当融为一体,鼓励学生关心现实国情与未来发展,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的信念,同时在形式上突出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考查——“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那么2018新课标全国2卷则错开了当下的社会热点和近几年热议的传统文化,回归到常规的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考生“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这类作文需要考生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材料的特点以及命题人对材料在作文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使用的暗示与要求,来准确审题并找到最佳立意。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2018新课标全国2卷注重的是学生对于具体问题的充满思辨力的深度思考,突出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查。
谈到深度思考,我们不妨来谈一下议论文的写作。写好议论文,就是要懂得说理,懂得如何分析和论证;说理是议论文的核心,而分析和论证又是说理的核心。分析论证,方法很重要,归纳、演绎、比较、归谬等方法,自古就在使用,今天依然是最常用的论证方法。
写好像2018新课标全国2卷中的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我们首先要细致阅读、全面分析材料,按照题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为了打击宿构或抄袭,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往往会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让考生“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进行深度说理论证。
为了清晰、全面而深刻地认识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对材料做下列分析:
事实分析:理清材料中作为客观事实的各种要素及结构;
价值分析:确定事物的性质、意义、功能及影响等;
因果分析:也是最关键的分析,以确定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下笔之前,无论如何要从这三方面做出深入的分析,正如作文题目中所要求的那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通过事实分析、价值分析和因果分析之后,我们才能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一件事情或一个事物。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做出相应的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因果判断,这样的分析才能算是综合分析,即深度分析。在做事实分析时,需要关注事物的要素、结构和真假;做价值分析时,需要关注判断的理由、结论与善恶;因果分析时,需要关注事物的原因、结果与是非。而在综合立意时,需要讲求科学的形式逻辑,进行辩证分析,注重理性的自我反思和审辨式思维的运用。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2018年全国二卷作文所给的材料。大家跟着我一起分析,体会写这类作文时,逻辑思辨的重要性: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从材料的来源看,作文使用了逻辑学当中著名的“幸存者偏差”的案例——知名的“飞机防护”案例: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abraham wald)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坚持认为,统计的样本,只涵盖平安返回的轰炸机;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而在机尾的位置,很少发现弹孔的原因并非真的不会中弹,而是一旦中弹,其安全返航的概率就微乎其微。军方采用了教授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正确的——看不见的弹痕却最致命!
“飞机防护”案例,说明战死或被俘的飞行员无法发表意见,所以弹痕数据的来源本身就有严重的偏误;作战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的专业意见也不一定能提升决策的质量,因为这些飞行员大多是机翼中弹而机尾未中弹的幸存者。
这则材料经过改编,强化了作文的立意重点——英美军方最初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后来转而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被忽略的因素恰恰是最致命的。综合起来,作文的最佳审题立意的角度,就应该从“生活中重要的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切入,强调被忽略部分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来做深度思考,英美军方最初为何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呢?通过事实分析、价值分析和因果分析之后,我们发现英美军方的错误出在,他们没有从问题的本质去考察,而停留在问题的表层。我们平时想问题,为什么也常常会想得肤浅,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们习惯于从局部看问题,着意局部就容易导致片面,导致认识问题停留在表层。
譬如,我们如果看到机体上弹痕多的地方,自然会本能地做出反应,弹痕多的地方似乎是也应该是被加强的部位,以保证这些部位今后再被打击也不会出问题;但如果我们能从整体上进行考察,会发现这些飞机之所以幸存,正是因为没被打到致命的部位才得以返航,真正的致命之处不在弹痕很多的机翼,而在弹痕最少的机尾。这就提醒考生,写作可以从“现象和本质”“整体和局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发现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在统计结果时,如果只是统计了飞回来的飞机,势必会以偏概全,造成错误;战机机翼弹痕多还能飞回来,说明机翼部分受损,不是导致飞机坠毁的最主要的原因。军方看问题是从结果的角度看,而忽略了战争过程中的真实情况——机尾中弹,都是致命的打击,大多坠毁了;而飞回来的飞机机尾上弹痕少,这并不意味着机尾不容易被攻击,而恰恰说明机尾才是最重要然而却是最薄弱的部位,应该加强防护。
说理的核心问题是分析论证,无论是讲道理,还是摆事实,或是做类比,都不能缺乏分析与论证的具体过程。很多人误以为写议论文就是借助简单的事例枚举、格言警句,或用比喻、类比等方式来发议论,结果导致以空泛的议论取代了具体的说理。
其实,所谓的例证、喻证、引证,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说理,因为这些技巧本身并不具有论证的逻辑效力,而只是起到传达、渲染、夸饰的作用,包括文采、气势、韵味、技巧等,都首先应服务于说理的需要,否则,文采就成了浮夸,气势和韵味成了诱导和哄骗,技巧沦为奇技淫巧。
在说理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辨析事物的存在规律及因果关联。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很复杂,任何原因都必然导致某种结果,而任何结果又必然有其原因。因果关系的确定最难,因为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结果,要想筛选和理清各种因素之间的关联,不仅需要大量的实证,而且需要严密的分析与论证。
除了上面我们分析的最佳立意外,2018年的作文还存在其他立意。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其他立意也行,但没有最佳立意好。如果觉得最佳立意太难展开,当然在考场上为了快速成文,退而求其次,也是明智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断章取义,随便立意。
立意最基本的思维依然要寻求因果关系。
譬如,可以从做事的风格的角度立意,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坚持自己所认为的是正确的,并且在实践中检验他推理的正确性,这说明做事不要随波逐流,要有主见,重视实践,用实践检验真理;而军方采纳了沃德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正确的,这说明兼听则明的道理,真理有的时候掌握少数人手中,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军方,作为当权者,作为战斗机的内行,也应该尊重别人的意见,尤其是统计学专家的意见,更学科地、客观地、全面地分析数据。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如何细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并推荐一些非常实用的逻辑学方法给大家。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果一因、多因多果、互为因果……写作文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探寻因果关系的过程。
一道作文材料题目的设置是要考查我们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考查我们对信息中存在的“推理主线”的分析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一方面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同时也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譬如,穆勒五法(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穆勒著有《逻辑学体系》一书)就非常实用:
一、求同法
在差异中寻找相同点,即“异中求同”,是指考察几个出现某一个被研究现象的不同场合,如果各个不同场合除一个条件相同外,其他条件都不同,那么,这个相同条件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鉴于求同法是不完全归纳的产物,即是同步分析一部分而得出的结论,因此,为了提高求同法结论的可靠性,应注意以下两点:
1.结论的可靠性与考查的场合数量有关。考查的场合越多,结论的可靠性就越高。
2.有时在被研究现象的各个场合中,共同的因素并不止一个,因此,在观察中就应当通过具体分析排除与被研究现象不相关的共同因素。
二、求异法
在相同之中寻找不同点,即“同中求异”,是指比较某现象出现的场合和不出现的场合,如果这两个场合除了一个条件不同外,其他情况相同,那么这个不同点就是这个现象的原因。运用求异法进行比较的两个场合一定是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情况都相同。运用求异法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注意排除“一点不同”之外的其他一切差异因素。如果相比较的两个场合还有其他差异因素未被发觉,结论就很可能出现误差。这里所指的一切因素是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而那些非关键因素是否相同则无关紧要。
2.运用求异法还应注意两个场合唯一不同的情况是被考查现象的全部原因还是部分原因,即到底是“多因一果”还是“一因一果”的情况。在现实中,“一因一果”很少见,所以我们实验比较出来的因果关系基本上是“多因一果”。
三、求同法求异法并存
如果某被考查现象出现在各个场合(正事例组),只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而这个被考查现象不出现的各个场合(负事例组)都没有这个共同因素,那么这个共同的因素就是某考察现象的原因。通过求同求异法并用分析出来的因果关系通常更为可靠,但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正反两组事例的组成场合越多,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2.所选择的负事例组的各个场合,应与正事例组的各个场合在客观类属关系上较近。
四、共变法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现象发生变化,另一现象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那么,前一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运用共变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只凭简单观察确定共变的因果关系,有时两种现象共变,但实际并无因果联系,可能二者都是另一现象引起的结果,如闪电雷鸣。
2.共变法通过两种现象之间的共变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是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