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77周年纪念日
向所有曾经参加抗日战争的军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新华社电 7月7日是“七七事变”77周年纪念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将现场直播纪念仪式,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也将同步直播。
望知情人提供绍兴抗战足迹
浙东抗日根据地
浙东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位于浙江东部杭州湾两岸,沪杭甬(宁波)之间,东临东海,南达东阳、宁波公路一线,西跨浙赣路金萧线两侧,北达黄浦江东岸。1941年,中共苏南区党委指示浦东工委组织力量向浙东敌后发展。1942年夏,在三北地区成立了中共浙东区党委,谭启龙任书记。同时成立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何克希任司令员,谭启龙兼政委。至1943年夏,正式创立了浙东抗日根据地。至1944年,先后建立了三北、四明、会稽、浦东4个行政区14个县政权,根据地面积1万余平方公里,人口达400余万。
1 开端
1941年余姚沦陷,中共上海党领导的浦东部队分批南渡杭州湾,立足三北(余姚北、慈溪北、镇海北)。1942年7月中共浙东区委会在慈溪宓家埭成立,谭启龙任书记。8月,三北游击司令部在慈溪鸣鹤场成立,何克希任司令,谭启龙任政委。区党委确定了“坚持三北,开辟四明”的工作方针。在三北,经过蜀山渡、杨葛殿、竹山岙三战三捷,重挫了日寇气焰,接着又对国民党忠义救国军3000余人的猖狂进攻,进行反击,歼顽军2000余人。于12月15日胜利地结束了第一次反顽自卫斗争。
2 发展
1942年12月司令部挺进姚南山区。1943年4月,司令部战士经过16小时战斗,攻克了敌汪伪10师37团1营的梁弄据点。同年8月,中共浙东区党委、三北游击司令部进驻梁弄。自此梁弄成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指挥中心。以后又在余姚境内发动军民对日寇开展反清乡、反抢粮斗争和三北大破袭行动,迫使日伪军放弃三北地区“清乡”、“蚕食”计划。
1943年10月,国民党第三战区三十二集团军调集兵力三万,妄图消灭浙东人民抗日武装,经根据地党政军民英勇还击,艰苦奋斗,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取得了第二次反顽自卫战斗的胜利。至此,根据地发展壮大,南达金华山脉,北至上海浦东地区,东及舟山,西跨浙赣线西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也日益壮大,由浦东南渡时不及1千人发展至1万余人。
至1945年8月日寇投降时,宁绍一带除主要城镇未解放外,根据地有人口400余万,成为抗战时期全国19个根据地之一。
3 事记
1937年7月,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日寇发动淞沪战役;11月,上海沦陷;12月,南京、嘉兴、湖州、杭州先后沦陷。为了抗日救国,国共两党经过谈判,决定把江南的红军改编为新四军。
1938年5月,中共浙江省委重新组建,下辖七个特委:宁绍、台州、浙南、处州、金衢、浙西、闽浙。
1939年3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先后视察绍兴、诸暨、金华,指导浙江境内党组织的抗日工作。
1940年1月,日寇偷渡钱塘江,占领萧山;10月,日寇首次占领诸暨,制造一系列惨案,不久被国军打退。
1941年4月中旬,日寇发动浙东战役,占领绍兴、诸暨,同国军进行一个月的激战;同时,又占领温州、台州、象山、镇海、宁波、奉化、慈溪、余姚、上虞。日寇所到之处,制造无数惨案。5月中旬,国军陆续收复了温州、台州、诸暨。其他地方成为沦陷区。这时,毛泽东、朱德指示刘少奇、陈毅:新四军要在浙东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当时,上海浦东一带经过数年努力,已经形成了浦东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1941年5月至9月,中共浦东抗日武装900余人分批南渡杭州湾,陆续到达三北地区(姚北、慈北、镇北),随即同浙东党组织取得联系,在姚北的相公殿旗开得胜,首战告捷,站稳了脚跟;10月,正式形成了三北抗日根据地。
1942年2月,由于叛徒告密,中共浙江省委、衢州特委遭到破坏。5月中旬,日寇发动了浙赣战役,诸暨、新昌、嵊县、义乌、东阳、浦江、金华、兰溪、衢州、江山、温州、丽水先后沦陷,浙赣铁路沿线全部遭受日寇铁蹄蹂躏。不久,诸北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八乡联队;义西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第八大队。
1942年6月至7月,中共中央指示谭启龙、何克希、顾德欢率领浦东抗日武装200余人,南渡三北根据地,正式成立了中共浙东区党委;根据地的抗日武装正式组建为第三支队、第五支队。同时,第三支队派遣200余人,由蔡群帆率领,渡过曹娥江、越过会稽山,进入诸北,同当地抗日武装会合,组成“三八部队”,开辟了诸北抗日根据地。
1942年9月,中共浙东区党委面对三北险恶的斗争形势,作出了“坚持三北、开辟四明山、控制会稽山”的决定。10月至12月,第五支队在三北根据地进行反击日伪顽的斗争,第三支队开始挺进四明山区;“三八部队”也调往四明山参战,诸北又组建了“小三八部队”。同时,义西的第八大队已经发展到金东、浦南、兰北,形成了金义浦兰抗日根据地。
1943年4月,第三支队攻克姚南重镇梁弄;8月,浙东党政军机关进驻梁弄,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从此,这里成为整个浙东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同时,浙东区党委派遣部分人员返回浦东根据地,组建了浦东支队;又指示第八大队抽调力量,挺进诸南、义北、东阳,组建了坚勇大队,开辟了诸义东抗日根据地。
1943年10月,国民党在天台设立指挥部,配合日伪军的“扫荡”,调集大军“围剿”三北、四明山根据地。12月,浙东区党委派遣杨思一、蔡群帆、钟发宗率领第三支队部分力量,再次挺进会稽山,会合诸北小三八部队部分力量、金义浦兰第八大队部分力量、诸义东坚勇大队部分力量,组建中共金萧地委和金萧支队。
1944年1月8日,中共浙东区党委领导的新四军浙东纵队在梁弄正式成立,下属第三支队、第五支队、浦东支队、金萧支队、三北总队、四明总队、直属大队、警卫大队、海防大队,共计3600余人,司令何克希,政委谭启龙。 [1]
1944年1月,国民党顽军加紧了对四明山根据地的“围剿”;日伪军也加紧对四明山梁弄等地进行“扫荡”。浙东形势非常险恶,浙东纵队转移到上虞丰惠一带,西渡曹娥江,同前来增援的金萧支队会合,打击敌人。2月,浙东党政军机关和第三支队转移到三北,第五支队坚持在四明山作战,金萧支队返回诸暨作战。
3月至4月,金萧支队在诸南、诸北、义北连续遭到国民党顽军、汪伪军的“围剿”,被迫转移到义西,决定在金义浦兰、诸义东、诸北分散作战。5月,金萧支队主力在诸北墨城坞大败汪伪军,扭转了金萧地区的局势。同时,浙东区党委抽调第五支队和海防大队部分力量,组建海北支队,北渡杭州湾作战。
6月,日寇发动第二次浙赣战役;8月,日寇又发动丽温战役,丽水、温州、福州先后沦陷。国民党为了保存实力,急忙从四明山撤军,浙东保卫战结束。同时,浙东区党委组建了嵊新奉大队,开辟了嵊新奉游击根据地。
8月至10月,三北、四明山、金萧地区,分别进行了反抢粮的斗争,获得全面胜利。10月至12月,金萧支队在诸北、诸义东、金义浦兰粉碎了国民党顽军的六县“围剿”。同时,浦东支队也进行了反“扫荡”、反“围剿”的战斗,并改称淞沪支队。
1945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打通苏南、皖南、浙西、浙东、闽浙赣各大根据地的战略方针,粟裕率领苏南新四军大举南下,会合天目山区的浙西新四军,在长兴县成立了新四军苏浙军区:浙西新四军为第一纵队,有8300余人;浙东新四军为第二纵队,有7000余人;苏南新四军为第三纵队,有8000余人。4月,苏中新四军也大举南下,编为第四纵队,有6000余人。
与此同时,浙东各界代表大会在梁弄召开,成立了浙东行政公署,统一领导三北、四明、金萧、淞沪等根据地,并开辟了浦西根据地。金萧支队在诸北渔橹山打败了抢粮的日伪军,随后奉命调往四明山,编入第三支队;中共金萧地委又抽调诸北、金义浦兰、诸义东的部分武装力量,组成新的金萧支队。为了迎接浙西新四军,金萧支队抽调部分力量,前往诸萧富桐浦边区,会同当地党组织,开辟了路西抗日根据地。
5月,曾如清率第四纵队部分兵力,1700多人从孝丰县出发,向金萧地区进军。谭启龙、蔡群帆率第三支队部分兵力从梁弄出发,到达诸北,会合金萧支队,进入路西,在富春江消灭了顽军,迎接第四纵队东渡,打通了浙西、浙东两大根据地的通道,路西根据地也迅速扩大。6月,日伪顽军联合围攻天目山区,第四纵队奉命返回浙西,参加浙西保卫战。
同时,浙东纵队的第三支队、第五支队联合作战,大破顽军主力,解放了上虞县城丰惠;不久,浙东党政军机关移驻上虞县城,又开辟了绍嵊根据地,使得三北、四明、金萧三块根据地连成一片。随后,嵊新奉根据地组建了浙东纵队第四支队;国民党军队张俊升部1000余人起义,加入新四军浙东纵队
7月底,浙西保卫战胜利后,廖政国、曾如清率第四纵队大半兵力,5000多人从孝丰县出发,再次挺进富春江;同时,蔡群帆、彭林率第三支队、金萧支队部分兵力向西进军。8月初,浙西、浙东部队大破顽军,再次胜利会师;随后,一面横扫路西地区的日伪顽军,一面挺进金义浦兰地区,打击当地的日伪顽军。8月中旬,第四纵队奉命返回天目山区,投入对日寇的战略反攻。
8月中旬开始,第三支队、第五支队在三北地区开始反攻,攻克20多个据点;第四支队、张俊升部在四明地区也发起反攻,收复大片国土;金萧支队在诸北、诸义东、金义浦兰、路西地区发起全面反攻,收复失土;淞沪支队在浦东、浦西同时反攻,攻克许多据点,并解放了南汇县城。
从1941年5月,至1945年8月,新四军浙东纵队在浦东、三北、四明山、诸北、金义浦兰、诸义东、嵊新奉、路西、绍嵊等地区,前后作战643次,攻克据点110个,消灭日伪军近万人,并解放县城两座(上虞、南汇)。浙东新四军由弱到强,从不到百人发展到一万多人;根据地面积从浦东一隅发展到浙东两万多平方公里,拥有人口400多万,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9月2日,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浙东根据地军民欢庆胜利,但是国民党政府调动大军进攻江南各地,汪伪军也被改编为国军。9月14日,日军离开诸暨,国军当天就占领诸暨。南京、上海、杭州、绍兴、宁波、衢州、金华、台州、温州、福州等城市都被国军占领。
在此期间,新四军浙东纵队根据上级指示,不断调整战略部署。先是准备配合苏浙军区,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接着又决定兵分两路,一部分坚守浙东,一部分南下会合浙南部队;最后中 共中央决定,浙东、苏南、皖南的新四军主力全体北撤。9月下旬,中 共浙东区党委在上虞丰惠召开紧急会议,安排北撤事宜。随后,发布了《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
10月上旬,新四军浙东纵队党政军机关、第三支队、第四支队、第五支队、金萧支队、张俊升部、以及地方部队,共计15000余人,分别从余姚、慈溪等地北渡杭州湾,冲破国军的大举围攻。10月中旬,各路部队在青浦会合;10月下旬,陆续渡过长江,进入苏中根据地。11月上旬,部队继续北上;11月中旬,到达苏北根据地,在涟水县进行了改编。随后,部队进入山东省泰安县,完成了北撤任务。
浙东纵队北撤时,按照浙东区党委的决定,在三北、四明、金萧地区,分别留下了极少数地下党员,领导当地人民群众坚持斗争。1947年之后,他们依靠群众,重建第三支队、第五支队、第四支队、金萧支队、第二支队、第六支队,积极恢复和扩大四明、三北、路西、路东、路南、台州等根据地。1949年5月,他们配合南下大军以及浙南部队,解放了整个浙江省。
4 战争记事
据不完全统计,新四军浙东纵队从建立到抗战胜利的几年中,经历大小战斗643次,攻克大小据点110个,毙伤俘日、伪军官兵9000余人。1945年9月20日,华中局转发中共中央电示,命令浙东、浙西部队及地方党政干部全部撤离浙东。从9月30日起,浙东党政军1.5万余人先后渡杭州湾撤离浙东,浙东区党委随军北撤前留下少数干部坚持斗争。
绍兴抗日名将之一
孙 震
孙震,字德操,陆军上将,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祖籍绍兴县杨家垄,1892年生于四川绵竹,辛亥革命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学习。抗战开始后率部出川,誓御外侮,在徐州会战中率部与敌血战于滕县,滞敌前进,保证了台儿庄大捷。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四川省主席刘湘集川军将领孙震、邓锡侯、李家钰等商谈川军出川抗战问题。孙震表示愿在刘湘统率下同心协力,共御外侮,当即组成第二路预备军司令长官部,下辖两个纵队。孙震的四十一军,邓锡侯的四十五军、李家钰的四十七军组成第一纵队,由邓锡侯任总司令,孙震任副司令员。第一纵队决定孙震的四十一军先行,9月出川,北走宝鸡,到西安补充武器装备,然后到郑州集中。因晋北忻口战况紧张,二十二集团军受令开赴山西,编入第二战区序列,孙震转飞太原指挥部队与日军作战。
太原失陷以后,邓锡侯奉调四川,孙震升任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在晋东一带对日作战,阻敌西进。在此期间,孙震与八路军——五师相处较好,在洪洞,孙震请朱德为军民们讲述游击战术。此时,山东守军韩复榘不战而退,济南、兖州相继弃守,津浦铁路南段危急。二十二集团军奉令由第二战区晋东南战场调到陇海铁路东段商丘至徐州一带,归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李宗仁即令孙震部开赴滕县西北地区,阻日本侵略军南下徐州。孙震进驻临城指挥部。
孙震自出川抗战以来,辗转作战,装备既劣,伤亡又大,乃于1938年8月奉令撤回鄂北襄阳整补训练,随后又奉令开赴均川、厉山一线守备,时而有小规模的战斗。1939年5月,孙震被授于陆军上将衔。1944年10月,入陆军在学将官班第一期受训,次年1月结业返防,3月指挥所部固守鄂北老河口,阻敌西进,与日军鹰森孝十二军团血战20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孙震部奉命推进郑州、许昌、漯河,解除日军——五师团及商丘日军骑兵第九师团武装。
绍兴抗日名将之二
孙元良
孙元良,陆军中将,二十八集团军副司令兼二十九军军长,绍兴县杨家垄人。1904年生。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率部在庙行一线顶住日军攻击。“八·一三”淞沪抗战,坚守闸北阵地76天,后参加南京保卫战;1944年12月,率部参加收复贵州独山、南丹等地重镇之战,为抗日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在上海战役中,孙元良率八十八师在闸北火车站一带布防。8月13日,日军沿北四川路、军工路一线向八十八师防地发动进攻,敌舰以猛烈炮火向守军阵地纵深轰击,敌步兵以战斗队形展开攻击。孙元良率八十八师官兵奋起还击。8月14日,挫败了日军的挑衅后,立即向敌军出击。孙元良指挥八十八攻占八字桥、粤东中学、爱国女校等敌军据点后,发动了对虹口日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进攻。日军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和舰炮支援,殊死顽抗。8月21日,八十八师向敌司令部大楼再次发动攻击,战斗中第二六四旅旅长黄梅兴负伤不下火线,坚持指挥战斗,不幸为敌炮击中,壮烈殉国。
8月23日后,日本侵略军大批增援赶到,由守势转为攻势。孙元良率八十八师在上海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坚守闸北阵地76天,予敌以重大杀伤,挫败了敌人气焰。孙元良被擢升为第七十二军中将军长,兼八十八师师长,并授于云麾勋章,以奖掖其淞沪战功。
1944年12月2日,日军占领贵州重镇独山,大有深入贵阳之势。贵阳如一失,临时首都重庆即失去屏障。于是,全国陷入一片惊慌混乱之中。
孙元良此时任第二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十九军军长,奉命由重庆率部星夜驰援。孙元良率先头部队900余前导,路远军单,又饥又疲,艰难地挤过数十万溃逃的难民和败兵,在都习、独山之奋勇作战,截住了日本侵略军。12月8日,与主力会合收复了独山、南丹等重镇,使战局转危为安,受到当局“传令嘉奖”,并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绍兴抗日名将之三蒋志英
蒋志英,字伯清,号志槎,陆军少将,追认中将衔。诸暨上市头蒋家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毕业,抗日殉难将士。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后,蒋志英任浙保第二支队少将司令员。1938年,任浙江省保安第二支队少将司令官,是年冬,蒋志英接受堵击余杭至富阳公路沿线日本侵略军,拔除杭州闲林埠日军据点任务,他首先指挥部队占领闲林埠南面山地,以炮火向敌人阵地猛轰,接着命令步兵发起冲锋,把敌人压制在工事里,蒋志英部乘机攻入市区。日军随后疯狂反扑,两军展开了白刃战。激战至傍晚,日军溃退,毙日军大尉1名,士兵20余名,俘3名。
1940年,蒋志英担任台州守备司令部少将指挥官,驻防海门,负责温岭、临海、宁海等海防。指挥由地方自卫队和水上警察组成的守备部队,参加对日作战。4月14日,日军占领温州所属各县,由于海门地处椒江海口,蒋志英得知日军可能登陆的消息,一面督促部队严密警戒,一面电请第十集团军增援。
4月中旬一个夜晚,日军在黄昏涨潮时,偷偷地溯椒江在葭芷口登陆。子夜,司令部通往各地的电话线被切断,知道海门口陷入重围。参谋长劝蒋志英赶紧后撤黄岩。蒋志英认为第十集团军既已派兵增援,应坚守待援,只命参谋长带后勤人员先撤。
19日凌晨4时左右,蒋志英在海门指挥台州守备部队与日军作战时,被日军刺穿胸部牺牲。
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俞济时,得悉蒋志英阵亡后,喟叹曰:“余之良将亡矣!”在全军开追悼会时,又失声痛器,并呈请军委追授中将衔。
绍兴抗日名将之四
宣侠父
宣侠父(1899~1938),国民革命军中将,诸暨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又名尧火,号剑魄;曾化名杨永肖、宣古渔。为抗日民族统一战作作出重大贡献。
1932年秋以后,宣侠父奔走于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与原西北军将领进行联系,为筹建抗日同盟军而努力,并担任四十一军秘书长。1933年5月,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宣侠父担任常务委员、中共前线委员会委员、第二路军政治部主任兼第五师师长等职,率部参加对日本侵略军作战。
1933年底,宣侠父秘密到天津,与吉鸿昌、南汉宸等筹备成立中国反法西斯大同盟,联络各地方武装力量,建立抗日军队,推动全国抗日运动。1934年初,中国反法西斯大同盟正式成立,吉鸿昌任中央委员会主任,宣侠父、南汉宸等为中央委员。宣侠父还创办了大同盟机关刊物《民族战旗》。1934年8月,宣侠父被调到上海中共中央执行局特科,为负责人之一。
1935年春,宣侠父被调到香港工作,任中共华南工委书记,积极推动福建政府领导人和十九路军将领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成立中华民族革命同盟。1936年“六一事变”后,李济深、蔡廷锴、宣侠父等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代表团到广西南宁,积极支持桂系将领李宗仁、白崇禧等抗日。此时,宣侠父还担任新建十九路军政治部主任兼六十一师参谋长等职。
1937年2月,宣侠父被周恩来调到西安,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5月,到延安出席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7月,全面抗战爆发。9月,宣侠父被任命为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高级参议,积极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蒋介石曾通过蒋鼎文、胡宗南等多次以高官厚禄拉拢宣侠父,但均遭拒绝。1938年7月31日,宣侠父被秘密绑架并杀害。
这方面的资料不去档案馆的话还很难搜,就找了这么点,让楼主见笑了
没有你不说还不知道
小时候只听说金萧部队
一个爱国的五丰顾问!
“抗日”这两个字,永远会牢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不忘国耻,高度提防小日本
还有绍兴都督王金发、秋瑾的两个女儿带领女子飞机组去抗日(《绍兴县报》旧闻),浙江四明山游击队、绍兴诸暨义勇队……
还有绍兴的稽山晨钟蔡元培在教学时发现情况命令学生敲响稽山公园上的大钟紧急撤退。
抗日战争爆发77周年纪念日,领导人出席纪念活动,我以为,这个日子应该成为一个固定的全国纪念日,不应由中日关系去决定其纪念的规模。
中国“罕见”高规格纪念抗战爆发77周年 。有学者分析,纪念规格如此之高的主因是中日关系,特别是日本通过解禁集体自卫权决议。
毋忘国耻,圆梦中华!
在抗战中为民族存亡而浴血奋战的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他妈的小日本
漓渚镇为国民党抗战义士马云庆重建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