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中是哪个人规划出来的?完全违反规划的原则!


新一中搬到镜湖原来以为最远就是图书馆那边,已经是非常不合理,今天看了地图原来比东浦还要远,已经靠近柯桥区了,这种脑残规划对绍兴的发展根本毫无意义。
首先是违背民意。绍兴一中是越城区的学校,不要和我说三区融合,我们越城区一般的居民可以去读鲁迅中学、春晖中学吗?越城区的大多数居民是反对将一中迁出市区的,是!我一个人不能代表民意,但你们敢民意调查吗?
其次布局不合理,作为越城区的最高学府,位置应该方便大多数居民的上学,现在的位置在最西北面,平水、皋埠、鉴湖的学生读书路途遥远。反而柯桥区的学生读书方便,但他们会来读吗?一是读不了,二是不可能放着鲁迅中学不读。
三是浪费土地严重,绍兴市七山一水两分田,也就是靠近钱塘江湾冲击形成的宁绍平原这么一点土地,现在已经搞开发,还剩下多少?经济固然要开发,那也要集约使用土地,现在像烧饼上撒芝麻,东一个开发区,西一个开发区,半儿八截,又都没有搞好,新一中这个芝麻一直要撒到镜湖的马桶角落头,又什么必要,新一中造在平水、兰亭都比现在的地方好。
四是污染严重,不利于学生健康。新一中周围是工业区,化工厂、印染厂、药厂众多,新一中的学生是绍兴的未来,是每个家长的宝贝,是每个家庭的寄托,是关系每个越城区人几十年生活,将学校造在这个地方家长放心吗?是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吗?如果在兰亭至少山清水秀,环境优雅,远是远了点,至少还有点好处。
五是现在的规划实在是没有任何意义。就算对于拉动镜湖发展的目的,都是毫无意义的。一是远离镜湖发展核心区,二是全封闭教学对拉动周围房产也没有作用。这样的规划,就是拍拍脑袋想出来的。
六是文脉断绝。浙江最早的、也是当时最好的中学堂——绍郡中西学堂,1897年绍兴徐树兰创办。作为百年名校,一中在绍兴人民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传承是百年一脉的精神,校址一直以龙山为中心,一中初中部可以说是最好的继承绍郡中西学堂文脉。现在新一中的校址没有任何文化承继,断绝百年人脉,让无数学子成为没有母校的一代,实在是可悲可叹。
以上仅是一家之言,屁股决定脑袋,领导的高瞻远瞩或许不是小民所能理解。

极有道理!
请绍兴决策领导们三思而后行!

绍兴当政的,要么坐牢主,要么逃亡的匹夫。

只是为了拉动镜湖的发展,现在南部平水会稽湖又要发展什么休闲旅游、养老居所,最后一块净土又要被折腾了。

讲得有道理的,确实应该慎重决策。


就是舔房地产商屁沟的金点子啊,楼主作为声明大义的绍兴人,应该支持才对

我支持你的观点

民意有鸟用啊!领导的决定绝对是不容超越的。

建学校是公共财政出钱,离市区近的地怎么买的起?

同样的蓝天,井底之蛙和高飞之雁看到的景观肯定不一样。把越城区用高高的城墙围起来,丰衣足食、小康安宁,伢勿去捞外快,别人家也不要来惹伢,小日子蛮滋润-------这是几千年绍兴人都守望的生活。

楼主写这么一大堆有卵用

利益驱使,政府为卖地拯救镜湖房地产,先把学校搬过去,带动周边一大片的土地和房产的升值,土地和房子就不愁卖了,其实政府是最大的操盘手

寄宿制学校连对房地产都看不出有什么拉动作用作用

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得出的结论就会不一样:为什么伢越城区的绍兴人就只能窝在老越城区内坐地为牢,伢也应该走四方求发展,突破传统变创新、拓展地盘上档次。想当初柯桥小不点赤膊上阵无所畏惧总算打下了现在的新柯桥,伢越城区人照样也可以伸展手脚打天下。

就是 天国没有民意只有领导专治

p民只有被动接受

估计又包给哪个工程队了

LZ口中的越城区人就是那些老城区的所谓城里人,反正我是越城区的,我支持一中搬迁PS:我儿子11个月大

正解,一中高中不是人人都有份可以读的。以后一中肯定是全绍兴三区招生,成绩优者录取。这个一中交通方便,很好的。希望以后我儿子可以考上一中。

可以发牢骚

一中是你们越城区的学校?我们柯桥区的不是人啊,什么玩意,要不是灵芝镇吞了齐贤那么多地方,现在北站,高教园区都是柯桥区这边的。。。

都是鸡的屁(GDP)闹的

因为不能集体到市政府公开抗议,所以这种事情会经常发生。“领导”一句话,板上钉钉,老百姓只要遵从即可。
因为决定“领导”命运的是“党”,而不是老百姓。

目光短浅,楼主抱着城里人的优越感一直窝在老城区吧

越城区的学校!三区合招,2016年已经开始,柯桥人还是不能读一中啊。除非你在越城区有房子或工作。

你懂不懂三区合招的政策,2016年就是三区合招了,上虞柯桥人还是读不了一中,什么交通方便纯属乱说。

再这样下去,市政府行政中心要迁移至柯桥区。看看柯桥发展速度,科学的城市规划。

从2016学年起,我市将实施“三区”符合条件的初中毕业生可在非户籍地报考普通高中的政策。按照“先解决部分非本区户籍初中学生在本区参加中考和普高招生的刚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的原则,对符合三种条件(具有在非户籍区初中阶段连续三年完整的就读经历;非户籍区有成套家庭产权住房;父母或其中一方在非户籍区有合法稳定工作连续满三年,且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连续满三年)之一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允许其在非户籍地报考普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