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仍然是迄今没有放弃的“去库存”政策,这是三四线城市上涨的最大推手。
第一、“去库存”政策完全误判了中国房地产的基本面。
在中国,比所谓的“去库存”更为重要的,是房地产市场的资源错配问题,而不是什么“库存”问题。热点城市由于人口增量,住房短缺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去库存”政策把侧重点放到供大于求的小城市,属于本末倒置。
第二、中国的“库存”指标用的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待售面积”,而不是国际上很多国家公认的“空置面积”。
按照“待售面积”,在2015年提出“去库存”政策的时候,不到7亿平,2016年全年待售面积也一直维持在7亿平左右。7亿平是个什么概念,2016年新房限售创历史新高,超过15亿平。7亿平的待售面积意味着,这是半年的销量。去化周期6个月,这是一个合理指标。
也就是说,按照“待售面积”衡量库存,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库存。既然“库存”不严重,为什么还要“去库存”?因为在三四线,四五线的城市,房地产真正的危险不仅在于新建的房子卖不出去,更在于很多卖出去的房子空置,二者加总非常吓人。
第三、三四线城市的“库存”要不要帮着去?三四线城市住房供需平衡,一些城市供应过剩。过剩的房子如同过剩的产能,是多余的东西。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绝对过剩的房子如同绝对过剩的产能,是无效的供给,无效的供给本身就是资源的浪费。而政策却想方设法解决这些已经属于无效的供给,属于过剩的产能。比如,一个城市需要一万套房子,现在有1.5万套,多余的5000套就是绝对过剩的。
这些过剩的房子,无论是让房子已经足够的本地人买,还是让出于投资需要的外地人买,买回去之后仍然不会居住,仍然属于过剩的产能。
用宝贵的资源购买过剩的产能,表面上房子卖出去了,实质上那些房子仍然属于无用的东西
三四线房子的价值“保鲜期”只有三五年,一二线房子则十年八年的放着也没事。这个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张力永远大超三四线城市,按俗一点说法是,一二线的“接盘侠”也会比三四线数量也多得多。
不少三四线城市的楼市火了一把,被有的媒体称为“逆袭”。但是这样的“繁荣”,不少业内并不看好。
随着调控进一步铺开和升级,部分房价上涨过快、严重透支未来预期的二、三、四线城市楼市将面临更大调整风险。不可否认,有一定数量的三四线城市,未来有比较大的人口吸引力。但大部分城市不是。
未来,一二线城市房价趋稳,但它的房价基数与市场需求,仍然是三四线城市所不可比拟的。这个情形有点像医院,民营医院很难敌得过公立医院,是因为现在中国的医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资源,还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这几乎是三四线城市绝难反超的方面。
由是可见,是否在三四线城市置业,尤其值得购房者衡量价值与风险。
楼主是中介吗...
你看我像中介吗?
三,四线城市房价升,涨要看这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发展远景,不是说所有的三,四线房价都涨,比如,一套在孝感市区里,一套在宜昌市区里,你会选择那套(我这指的投资性质),其实买房关键是地理位置,其次就是发展远景,后者我们百姓看不到,那只有从前者来选择了,你选好了位置,政策发展多半也是看地理位置
去库存只是冠冕堂皇的理由,真实的目的是国家帮助地方政府去债务。如果是去库存房价是无论如何不会暴涨的。房价不暴涨土地价格就不会暴涨,土地不暴涨怎么去债务?孝感地价相比去年已经暴涨了3倍还不止
论坛里发的房价帖子不少,其目的大家也心知肚明。想想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干?如果房子真的好卖,还有时间、有必要干这个吗?孝感的房价这些年是一直在涨,但今年相比去年的房价接近翻番,从来没有这么猛过。这到底是正常上涨还是剪最后一次羊毛?大家请擦亮眼睛,捂好口袋,谨防上当,这可是一辈子的钱啊~~
分析比较客观。既然在强调去库存,那说明房产行业整体是供大于求的。
永远记住"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ding qi 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