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岙杨村的“囡节”,在该村延续了700多年,“文革”那些年都没有停止过,已被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农历五月十三,是天台县雷峰乡潘岙杨村传统“囡节”。生活在上海、杭州、嘉兴等地的村民,携家带口,呼朋唤友,纷纷往老家赶,小村庄一下子涌入五六千人,比过年时都要热闹。
小村庄一下子涌入五六千人
昨天一大早,67岁的朱火妹,急匆匆从临海白水洋往老家潘岙杨村赶。虽然母亲已经辞世,但不妨碍她回村过节的兴致。
村道上、溪河边、水井头、菜地里,到处喜气洋洋。村中的各家各户都在忙碌着蒸馒头,村子上空飘荡着新鲜馒头的甜香。
随便走进一户人家,主人会客气地招呼你吃馒头,那是用刚下地的新麦子磨成粉做的,透着阳光清洌的味道。
村里有常住人口1300多人,昨天一下子涌入了五六千人,用村支书杨善福的话来说:“今天村里太热闹了,比春节都要热闹。”
除了本村人携家带口、呼朋唤友地回来,还有不少在微信上看到,赶来凑热闹的台州各地市民。
这个节日延绵了700多年
潘岙杨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它的身后就是连绵而高耸的大雷山,翻过大雷山,就是天台和临海、仙居的县界了。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潘岙杨村的近五百户人家家家户户都要做馒头、包包子,并且斩猪肉、磨豆腐,准备丰盛的食物,迎接已经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过节。
而出嫁的女儿们,不管路远路近,都不约而同,携儿带女,穿红着绿,花枝招展、兴高采烈地回家与爹妈团聚。这就是“囡节”。
潘岙杨村民过“囡节”的习俗,已经延绵了700多年,在“文革”期间都不曾停止。
据了解,目前浙江省内只有衢州市万田乡和潘岙杨有过“囡节”的习俗。
关于“囡节”来历有很多传说
关于“囡节”的来历,也有多种版本。有的说,是娘家人劝女儿与女婿和好,想出来的一招;有的说,是娘想女儿了,故在麦子熟时,捎个口信叫女儿回娘家来……反正都是关于女儿情感的事。
老辈人会坐在村口的石鼓上,不紧不慢地回忆说:早先做囡的是坐轿子来,后来是走着来,再后来是脚踏车来,如今很多是坐轿车来……
为什么会选择每年的五月十三呢?当地村民也有些茫然。或许,村前山湾里黄熟的麦子会告诉你答案,这里山多地少,用新割的麦子磨出面,蒸出的馒头可是当年山里人珍贵的食品。这时候,洋芋也好搂了,羊角豆也可以摘了,第一茬瓜果可以收获了,那就快乐地过个节日吧!
看热闹的市民来了不少
昨天上午,椒江的叶女士带着女儿,和一大帮朋友一起到潘岙杨村,他们是微信上看到“囡节”的消息。
村子给她最深的印象,是三棵树龄近千年的参天古树,红豆杉、枫树、娑婆树,这三棵古树又被村民称为团结树、民主树和服务树。
虽然村里谁也不认识,但他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不管往哪家门口一站,这户人家准会拿着馒头往你手里塞,嘴里热情地招呼着你进来坐坐。”
像叶女士这样与村里没有一点沾亲带故的市民,昨天特地赶去的有不少。为了招待他们,昨天中午,潘岙杨村祠堂摆了几十桌,外乡人可以免费吃,吃好后,还发一个大袋子,袋里是八只大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