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儿》三观不正?孩子真的不该看?我劝你三思


前几天,有个网友在微博上批判童话故事《海的女儿》三观不正,会误导孩子,声称自己从来不会给女儿读这一类的童话。
这种反高潮的评论一般都逃不过被争议的命运,所以在评论区,也是褒贬不一,各执一词。
支持者认为:“我觉得童话是很可怕的,从小洗脑小女孩结婚就是happy ending,问题是结婚才是一切的开始”,而反对者也嘲讽道:“是,童话都是糟粕,读了会被男人骗,建议您给女儿读婚姻法”。
大概看了一些为《海的女儿》辩护的言论,也看了一些批判的它的观点,发现其实争论的分歧点在于教育方式的不同,辩护它的认为孩子拥有爱和幻想的权利,父母不应该把自己被世俗洗炼的思想强加给单纯的孩子,批判的则认为这种加深性别固化的思想观念早已经out了,不适合新时代,更不适合讲给孩子听。
然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身心发育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维和三观更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共同结果,作为孩子生命中影响最大的人,我觉得父母们更应该以开放性的批判态度去面对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的灌输或者一味的禁止。
1 、孩子有自己的解读方式
有一次在下班路上,路过一所学校,很多家长都在门口接孩子放学,孩子们就像小鸟一样成群结队叽叽喳喳飞出来,扑向各自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
其中一个扎着牛角辫的小女孩满头大汗地跑到了一个穿着时髦的女士面前,一边举着一个小铁盒一边昂起头异常兴奋的说:“妈妈,你看!”
这个妈妈一边给她擦汗一边说:“什么东西啊?哪来的破盒子?”
女孩高兴地说:“是我抢到的!”
“哪里抢的?”妈妈问。
“是我们班的啾子,买了一盒饼干,吃完了我们就去抢盒子......”小女孩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
“什么?他买了饼干吃,吃完了却叫你们去抢空盒子......”
是的,他把盒子扔很远,我们班很多人一起跑去抢,最后被我抢到了!
小女孩丝毫没有注意到妈妈的语气变化,仍然兴致高涨地分享着自己和同学玩的愉快的游戏,炫耀着自己力压群雄的胜利。
“你们是不是有病啊!”妈妈厉声骂了一句,小女孩一下子愣住了,抬头看看妈妈,又把目光移向了别处,一脸迷茫。
“他有钱买饼干吃,干吗不给你们吃,自己吃完了,然后就拿个空盒子耍你们玩,你这个笨蛋,被人耍还这么开心,玩什么不好,非要去抢别人舔过的脏盒子......”
妈妈义愤填膺地喋喋不休,小女孩始终看着别处,表情越来越迷茫,目光越来越黯淡。
作为一个成年人,当然明白那个妈妈怒从何来:分不到饼干吃,却还被别人吃完剩下的空盒子耍的团团转,这不只是笨,简直是一件有辱尊严和体面的大事。
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饼干就是饼干,一个吃完了饼干剩下的空盒子就是最好的玩具,而一群人一窝蜂地去争抢空盒子也是最开心的游戏。
同样一件事,在大人和孩子的世界里有不同的解读,正如《海的女儿》里一样,大人读到的是为了追求爱情而牺牲自我的美人鱼,而小孩读到的就是漂亮的大海、五彩斑斓的泡泡和一个长着鱼尾巴的小女孩而已。
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也会不断的产生新的更深度的解读方式,而在这之前,父母应该做的是不断的激发孩子的这种叙述能力和解释能力。
但如果大人硬要把自己的解读强加到孩子的世界里,不但是一种打扰,也是一种伤害,因为你剥夺了他自己解读事物的权利。
何况,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掌握***世界的游戏规则的过程,为何不在孩子保有这份天真和童心的时刻,好好地去守护它呢。
2 、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童话
“更深的意义不在生活所教的真实,而在我童年所听的童话。”
席勒的这句话或许有着相当大的说服力。
童话故事对于孩子的意义,不仅仅是身心发展的一种需求,更是滋养他们的力量。
听一位从事教育行业的朋友说,孩子都是通过童话故事来学习的,一般在幼儿园是不进行智性知识的灌输的,主要是用故事来引导孩子,在小学的教学中也是以故事来带入,无论语文、历史,甚至数学、音乐都会借以故事来教学。
为什么如此?因为孩子们爱听,而且深入人心,孩子们会跟着故事走。
施老先生在《童话的诗学》演讲中,说了这样一段话:“童话能够将最丰富的精神智慧和最简单的表达方式相结合,它们对于孩子们的心灵和心智而言是最适合的,因此孩子需要童话图景的滋养,在这些图景中,孩子的根基就和整个世界相连。”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童话中有着人类社会的本性,只不过以儿童化的有图景式的语言引导孩子,滋养他们的灵魂,最终向善、致美、求真。
所以,我们不仅要把童话讲给孩子听,也要让孩子自己去讲故事,讲他们自己经历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还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和痛苦分享给周围的人。
3 、讨论,是培养孩子思辨力的最好方式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意思就是读书的人应该从小学会分辨书里有用的内容和无用的内容,正确的内容和错误的内容,否则读多了书也只会成为一个老学究,离学者很远。
回到《海的女儿》这个童话故事上,如果这位妈妈不赞成小美人鱼的价值观,完全可以和孩子讨论,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爱情观分享给孩子,同时也可以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多问为什么,少去评判和矫正,唯有这样,孩子才能明白书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也不是都可以模仿的,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读书不仅是教孩子一些硬性的道理、知识,读书的过程也应该是孩子建立判断力的过程,而且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会分辨成本是比较低的。
因为孩子不需要真的经历太多痛苦的事,却可以从这些故事里汲取经验教训,像疫苗一样,用一点点不会造成大病的病原体,让身体成功免疫大病,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这样孩子才不会像一个生活在无菌环境的脆弱花朵一样,除菌罩一拿开马上各种不适,走入社会后或天真好骗让坏人占了便宜,或忽然间看到太多想也没想过的黑暗面,对这个社会失望,影响人生的发展。
最后还想说:
我们好象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迫不及待想要把孩子变得更“聪明”,可事实上,我们做不了他们的指路明灯,而他们,却经常可以成为我们心灵的净化剂。
其实,我们也是从那样的世界走来。
即便现在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大人,适应了一个不同的世界,不时回头看一看那样纯净的曾经,或者跟着孩子重新再体验一次,也绝对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
爸妈黑板报(weixinhao:bamaheibanbao):一个专注于写孩子教育的黑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