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空城”才是他们想要的城市


春节期间,“空城”才是他们想要的城市。
分享: 抽屉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春节假期结束,高速路迎来返程高峰,由于全国多地出现雨雪天气,事故频发,高速上又堵起长长的车龙。不但高速堵了,不少返程的人已经回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地铁又挤了,公交车上的人也多了,道路又开始堵了。所以,不少人怀念春节期间的干净、整洁的地铁、畅通无阻的道路,他们真心觉得,人口带来的经济发展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舒适的宜居环境,春节期间,“空城”才是他们想要的城市。
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人谁不希望行车畅通、地铁干净;公园里不是人头攒动、医院里也没有长长的人龙。人之常情。不过问题随之而来:漂亮、宽敞、整洁、畅通无阻的宜居城市,与外来人口的涌入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现代化的宜居概念,离不开各种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速公路、机场、隧道、地铁、环城公路、广场、体育馆等等。这些工程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都需要巨大的投资。比如地铁,快捷、便利、不会拥堵,极大的扩展了城市的范围,但是,地铁对资金的需求非常巨大。以上海为例,2009年,当时的上海市长韩正就对媒体表示:“根据预算,上海的轨道交通1-13号线,预计总投资2380亿,政府至少要拿出35%的资本金就是833亿,现在只到位700亿不到,还有200亿,我也不知道哪里来。”
目前,上海是我国地铁及城轨建设市场最大的城市,2012年前地铁里程规划达510公里,2020年远期规划达到了1000公里。按照建设单价一公里5亿元计,总投资额将达到5000亿元,这其中很大部分都来源于政府投资,而政府的财政收入,则和当地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与此同时,建设地铁,虽然有外部性的考量,但地铁本身的收益也非常重要。当年韩正除了表示“不知道钱从哪来”,他还表示“不知道借的贷款拿什么钱还。”当时的上海轨道交通,线路总长为230多公里,每天客流300多万,2008年收入35个亿,但是仅需要返还的利息就高达28亿,收入仅够支付利息。
而目前,上海地铁日最高客流量已突破800万人,粗略估算,收入接近2008年的4倍。虽然全球地铁鲜有能盈利的,但巨大的客流显然也能帮助减小亏损,另一方面,则放大地铁带来的外部性,通过住房需求,带动地价上涨,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保障政府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地铁投资,在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内,走过纽约、伦敦的百年地铁之路。
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地铁收入,都与当地就业人口数量相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现代化的宜居本身就是人口因素的结果。只要结果无视原因,只要宜居不要人口,就如同只要鸡不要蛋,只要楼阁不要地基一样可笑。
春节期间的地铁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2014年2月1日,上海地铁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地铁运营信息:“昨日上海地铁总客流为348.7万人次。”很大程度上,这个数据反映出,外来人口返家带来的影响,所以,很多人在这条微博下跟帖:“干净的地铁又回来了”、“这才是真正的上海”、“永远都这样就好了”。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真的一直保持这个客流意味着什么呢?
一方面,这意味着当地政府的收入锐减,投资地铁的资金受限,另一方面,1月31日的客流仅相当于2008年的时候的客流,当时地铁里程为230公里,现在时间过去6年,地铁里程翻番,如果客流不变,就意味着亏损更大,政府的负担会更重。
所以,从资金与收益角度看,没有了巨大的客流,既无钱投,又亏得更多,从一开始就根本不会投资兴建地铁。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了外来人口,不是获得了宽敞的地铁,而是失去了更多的地铁。某种程度上,地铁还真是为外来人口修建的——不管对上海,还是北京,都是如此。
从需求角度,春节期间的公交客流数据也能佐证这一看法。春节期间,上海地面公交客流与平时相差不大,这意味着外地人口对地面公交的依赖相对较小,更多的使用地铁。从本地居民对公交的熟悉程度,老年居民充裕的时间、对价格更敏感的特点,上班族的时间紧迫性来看,这个现象是合理的,真实的。
真实生活往往是最有力的证明。在春节期间,上海地铁3号线实施沉降专项整治,从大年初一到初七,3号线实行缩线运营,停运区段由地面公交替代驳运,直到首个工作日,才全线恢复正常运营。地铁方给出的理由就是:根据客流数据判断,春节7天的网络日客流为全年最低,包括3号线在内的全网各条线路的客流较日常显著下降,降幅达到50%左右。因此,选择这一时段进行专项整治,可以把对市民乘客出行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这种判断的潜在含义是,人走了,服务对象少了,所以,就赶快进行维护。
所以,不管是从资金角度,还是从需求角度,还是运营方的判断来看,外来人口是一个城市地铁服务的主要对象。其实,何止地铁,上海百年沧桑的外滩,北京古时的故宫、现代的人民大会堂,等等等等,哪一个又不是为外地人修的呢?
也舒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