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丝结账”!越城区一老人用钢笔画还原当时的消费场景


收银员坐在一个高台上,上面固定着若干根铁丝,每根铁丝通往每个营业柜台,上面安装着滑轮和钩子,收银员只要将手稍微抬起,铁夹子就会夹着钱和发票,顺着铁丝在柜台和收银台之间来回穿梭……这样拉着铁丝的百货商店收银台,你还记得吗?最近,越城区一位七旬老人用钢笔描绘出了这段历史画面。
用钢笔画下城市记忆
   这位擅长画钢笔画的老人名叫马*安,今年75岁,家住越城区*兴公寓。之前居住在斗门镇的马*安一直很喜欢绘画,去年拆迁,他暂时搬到了儿子家中居住。
   只要一有空,马*安就会在家潜心创作,把关于老绍兴的记忆勾画出来。这些年,他陆续还原出了旧时绍兴许多老行当和市井的场景,画面细致入微、栩栩如生。
   说起上世纪80年代绍兴百货业普遍流行的铁丝结账的场面,马*安眯着眼睛笑了:“因为亲身经历,所以有印象,我就想用画笔记录下老绍兴,唤醒那些快要失去的记忆。”
当时售货员的一门技术
   据介绍,马*安当时曾数次考察过绍兴百货公司的铁丝结账方式。他说,以前顾客到百货公司买东西,货品都是摆放在柜台里面,不像现在的超市敞开货架,让顾客自由挑选。顾客看中商品后,付钱给售货员,之后售货员填写好一张销售票据,再走到柜台中间的夹子处,把钱款和票子都夹上去,然后用力一甩,通过铁丝绳“嗖”的一声飞到商场中央的收银台。那个收银员就坐在高台上俯视全局,收取钱款,并留下底单,再把找零和盖章后的小票沿铁丝回甩到相应柜台。通过柜台和收银台之间一个来回,交易就算完成了。
   马*安介绍,铁丝结账的方法虽然落后了,但操作很具有技术性。在当时绍兴的百货业,学会铁丝结账的飞抛技术,也是从业者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
   百货商店若是上档次,柜台和收银之间还会装有电动导轨,差一点的商店,就靠人力来抛。很多女售货员在上岗前,都要求加练这门技术,并且还要熟知遇故障的处置方法。
   “现在科技发达了,商场超市的收银员只要扫扫手机,就能完成收银,想想当年像杂耍一样的结账方式,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我想用画笔留住记忆深处的画面,做一件自己感觉有意义的事情。”马*安说。

画工不错

我经历过,大概那时还只有,5,6岁

你现在50不到

绍兴百货

80年代大街上大多数大一点的店都是这样传递的,营业员开好票,传上去盖章收款,再找零下来.下午盘或中午结帐对帐.后来改电动了,方便了不少,但电动机的噪声也不小.

真好,羡慕啊!

小时候看到过,收钱的坐在上面。

我小的时候就看到过,我们镇上的商城也是这样的

40都没到呢。85前的在解放路,原称大街上的百货公司就是这样的

这个场景7-80年代是这样的,但穿着不像80年代,80年代谁穿大襟衫啊,老太婆是穿的,小孩妇女都穿对襟的棉布衫的,热天的确良很时尚了,按照打扮年代应该还要往前推,80年代那个地也没这么先进的,不可能方格样的

那时候都是国营的或者集体的,没有个体店。
印象最深的就是供销社,去那里的吊扇下面乘凉。
到处没有空调看见的。
解放路胜利路口西南角,有个比较大的餐饮冷饮店,1毛一碗白木耳。

感谢分享

百货大楼就是这样的

现在,是工具进步了。方式其实和画中的一样的。

这画中的已经进步了,动力不用人力了。

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商品凭票供应,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优越性,而农民只能偷偷地买工人手中的粮油票活命,那个时代工人会怀念,农民则仇视,怀念的可能只有那时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画画的肯定是工人阶级

小时候的商场营业员,大人都称呼他们为柜头猢狲

满满记忆

本来都忘了,唤起小时候的记忆

老斗门老街可能有38-9年了,唤起儿时的回忆

我家以前在大昌祥布店后面,小时候就看到

我记得九几年还有的,轩亭口那家笔庄就是这样

我经历过, 还有商店屋顶挂有一圈纸线,用大草纸包糕点

安装电动滑轮和钩子的店,一般都是大城市里的大店,一般的店,是需要用手把挂在铁丝上的钩子甩向出纳

小时候去供销社的场景,还有白糖草纸包,满满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