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大潮像滚滚长江水般,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体。这其中,不乏卓有远见的传统媒体率先冲在转型风口上,《长江日报》就是典型代表。为保住自身的“发言权”,《长江日报》毅然转型新媒体,而后,“长江日报最武汉”也晋升成为武汉大学生圈子里当之无愧的“校园大v”。
“长江日报最武汉”作者 朱广宇
“每次主动出击,是挑战也是机遇”
与后期被迫转型的传统媒体不同,“长江日报最武汉”在新媒体平台刚起步时,就已经开始注册运营,探索转型之路。彼时,国内也有不少传统媒体都在尝试当中,如何脱颖而出,就成了“长江日报最武汉”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长江日报》的科教战线在武汉各高校扎根几十年,无疑成为《长江日报》转型的一个突破口。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与科教部多年的合作,使“长江日报最武汉”能够与武汉80所高校校媒形成良好的沟通,这也成为“长江日报最武汉”能够独树一帜的最大优势。“像这样只针对武汉大学生圈子的官媒自媒体,是很难找到第二家的。”朱广宇说道。
有了自己的方向,但要生产出学生喜欢的内容也非易事。大学生正处于热衷“尝鲜”的年纪,朱广宇和团队成员不仅要摸索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还要深入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世界。面对这样的状况,如何找到优质的内容,也是朱广宇和他的团队所面临的压力。朱广宇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尊重学生。“他们就是几年前的我们,渴望认可,聪明而有激情。”
在带领“长江日报最武汉”的两年时间里,朱广宇得到的最宝贵的经验来自试错,“每次主动出击,对我们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而收获最多的,是各种试错得来的经验。”目前“长江日报最武汉”已经累积了近80万粉丝,日平均阅读量保持在6万左右。
“还是内容本身更重要”
朱广宇身上有着媒体人对内容的执念,他讲到:“相较于形式,我认为还是内容本身更重要。”
据了解,“长江日报最武汉”自成立以来,相继推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深度游”栏目,广受好评。“武汉最美十大街道”、“武汉高校十大人气食堂”等内容成为大学新生吃喝玩乐的掌上指南。实践出真知,朱广宇认为,“做自媒体账号收获最多的是从各种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比如保证内容供给的稳定,不盲目蹭热点等,最重要的是不能欺骗读者。”
“长江日报最武汉”的粉丝90%以上都是在校大学生,这正符合账号自身的定位。但朱广宇对现状却并不满意,他总结到:“只做武汉大学生既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短板。”对于未来,朱广宇有着自己的规划,即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发挥自身的内容优势,共同打造良性的武汉高校生活圈,“把‘最武汉’发展成每一个学长学姐在新生入学时都会推荐新生关注的新媒体平台。”
自媒体价值:话语权、生命力、跨平台影响力
随着内容创业愈发火热,不少传统媒体人都纷纷“下海”,走上了内容创业的道路。在朱广宇看来,自媒体只是一个放大器,可以使真正有竞争力的内容获得更大的市场。朱广宇将自媒体的价值归纳为三个方面:自身领域内的话语权、渡过危机的生命力,以及跨平台的影响力。
朱广宇认为,内容创业就像一个杠杆,一边是力臂更长的优质内容,拥有着更容易撬动市场的力量;而另一边则是竞争激烈的同质内容,“未来,弱势方的回避空间会越来越小,马太效应非常明显。”
谈及传统媒体与自媒体,朱广宇认为二者之间虽然有区别,但是依旧有许多共通之处,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其实都是传播,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话语权,而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核心就在于“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持续焕发生命力。朱广宇讲到,当下环境中遍地是机会,新加入的内容创业者应该学会合理定位,“利用好社群和平台慢慢扩大自身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业者,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朱广宇提到,这也就要求自媒体守住底线,始终对社会抱有一颗责任心。
【百家号优质作者谈内容创业系列报道】2016年,内容创业很火,也成就了不少写字为生的人。而随着bat等互联网巨头的加码,2017年内容红利无疑还会更大,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赶上这波红利?作为一个作者,怎样才能持续写出爆款文章?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30个顶级百家号作者,他们已经走到内容创业者的金字塔塔尖,他们是投资人追着给钱的一群人。我们把他们的观点和干货形成了一个系列报道陆续分享给大家,对于内容生产者而言,这绝对是价值几亿的干货。本文是系列报道的第十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