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不二寺:金代古建 “不二法门”的山西践行者


原标题:阳曲国宝—走进不二寺系列(一)古建发现记
文/韩静
过年之后,因为要亲赴太原城北考察一个旅游开发项目,所以亲自驱车来了一趟阳曲县;
这个号称太原“北大门”的地方,历史上正是历次太原保卫战役打响的第一选择,不远处的石岭关仿佛还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雄浑。
走进阳曲县城,一座寺庙同样吸引了我们的眼光
它就是现存金代不二寺,又被称为“不二禅院”。
不二寺,现存的位置在太原市区北侧、阳曲县城大运路的北边,还没有被开辟成景区,所以并没有售票的人员,只有驻寺的僧人和一批文管所工作人;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前来参观,有机缘是能打开庙门供大家观瞻一番的。
这座寺庙创建于北汉的乾祐九年(公元956年)。说起来北汉这个年号,在山西最有名的建筑实际是存在一座的,它就是不远处--平遥的镇国寺,建于北汉的天会七年(公元963年),而且是现存的唯一的北汉时期的建筑,是一座仅次于唐代的五代珍贵建筑。
始建年代虽然早,但是现存的不二寺正殿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重修和重建,原建筑早已不存,是一座非常漂亮的金代建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寺庙由原址的阳曲县小直峪村搬迁到阳曲县城,占地面积开辟了一处较大的空间,约为6700平米;2006年6月,被国务院评定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先说名字
寺庙名字被取名为“不二”,这自然源于佛家的偈子,说的是平等的道理,称为“不二法门”;创建者将寺名比喻为门的形态,其用意无非是佛家的信徒们可以经由此寺而入门,进而求得解脱。不二寺是佛教八宗中禅宗的教派,故在后面加一个“禅”字。
不二寺的现存建筑,是一座金代遗构,建于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距今足有820年的历史跨度,依然是一座非常珍稀的古代木构建筑精华。
它坐西朝东,面阔为三间,进深也是三间,平面呈现正方形,采用悬山顶,前出檐位置建有廊道,前檐斗拱五铺作,共计有七朵;殿内现存的释迦摩尼佛、菩萨、众弟子等明代彩塑9尊,保存很完整;
两侧山墙之上还遗留有金代壁画80多平米,一座正殿,粹聚古建、彩塑、壁画三绝品,可以和前面我讲过的大同阳高县云林寺相媲美,可说罕见;尤其是,它又是处于太原的行政副中心这样一个交通便捷、历史上多灾多难多战争的地方,更显得难能可贵。
这处院落,是1985年文物普查的时候发现的;根据寺内现存的清朝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的一通碑文记述,原来的寺庙规模有正殿一座、东西配殿两座,天王殿一座,共三座建筑组成。
目前,只留存有大雄宝殿(已经搬迁)和六角五级砖塔以及八角三层石经幢各一座,上面都刻有其年代;砖塔建于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石经幢雕凿于明洪武年间。
一开始,大殿刚被发现时可以说是非常残破不堪,整处院落都被包裹在庄稼地的环绕之中,且庙宇的台基早已经深埋于地下,屋顶漏雨严重,斗拱的檐头部分也塌落严重,博风板荡然无存。
而殿内的壁画,由于墙体的下陷而产生了严重裂缝和缝隙,寺内透光严重,画面被渗进的雨水侵蚀,开始有剥落的迹象。
佛台上的一尊彩塑被毁,其他的彩塑细部比如手指等也遭到了损坏,只是其整体保存尚且完好;殿内的壁画是属于明代的佳作,有很大的保护价值。
再来说一说不二寺发现时的地形,那是一块平坦的土地无疑,但是就是紧邻寺院的东面仅有几米之隔,就有一条深约百米的沟壑。
可以说,不二寺的自然条件不乐观,而其身处田野更不利于其进一步的保护和看守,原地保护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山西省文物局权衡商榷之后,和太原市政府达成协议,经批准在1989年将大殿整体迁移到了现在的位置,也就是热闹的阳曲县城,这座完好的大殿异地得到了重生。
大殿在搬迁过程中,在屋脊上发现了工匠的题记共计有三条,很好的解决了大殿的创建和现存年代问题。
它们分别是:
三条墨迹都非常清楚,一条写在明间的脊传下皮;另两条则在两头的替木处,据推断是同时期所书写。
结合大殿的木构建构和营造手法,可以说都遗存有宋朝《营造法式》的影子和特征,因此判断大殿的创建年代为五代北汉年间,而现存建筑则为金代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维修后的形态。
古建的迁建,其原则就是对现存的构件做保护性的修缮,最好最大限度的使用原有构件;不二寺正殿的很多木构件因为长期暴露在外,年代也久远,则有风化、裂纹、糟朽的痕迹,所以后期在搬迁过程中进行了相应的处理,适当予以贴补和剔缝,也对少数腐朽的构件予以替换,较好的保存了原貌。
下一讲,我们会重点介绍这座金代寺院的建筑特点和壁画、彩塑艺术,敬请关注(韩静)。【轻松订阅 深扒文物山西】
阳曲县庙宇多的是,没有人管理,都快倒塌完了,尤其是阳曲县北郁利村的明代古建筑寺院!
文物还搬家?
从来都是关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