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讯(记者 董兴生)8月18日,在2017互联网+农业论坛上,四川省商务厅电商处副处长罗汝奎现场展示了全省商务部门,利用农村电商在精准扶贫方面的探索。
从2012年起,四川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节节攀,农村网络销售更是如此。其中,2017年1-6月,四川农村网络零售额实现333.63亿元,占全省网络零售额22.41%。
不仅如此,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村电商国家级示范县62个,覆盖全省21个市(州),其中贫困县数量达到47个。另外,全省已建成省级电商脱贫奔康示范县20个,省级电商产业发展示范县11个,县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159个,镇(乡)电商综合服务站2417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8871个。
去年3月,四川省印发《四川省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四川省将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罗汝奎介绍,四川发展农村电商的主要任务是搭建服务平台,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应用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壮大市场主体,提升产业链价值。
实际上,此前四川印发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十大行动方案》,全面实施产业基地建设等十大行动。“十大行动综合起来就三件事,一是建基地,二是搞加工,三是做品牌,这也是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三个抓手。”
经过数年实践,四川发展农村电商形成了不少典型案例,其中包括渠县模式、内江模式、青神模式、仁寿模式等。以仁寿县为例,通过构建4级服务体系,统一地理标识和标准,统一设计和包装,采取爆品促销带动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仁寿的一张新名片。
而在渠县,探索出了“电商+产业基地+贫困户”、“电商+农业龙头企业+贫困户”等模式,通过帮扶结对,促进农民大幅增收。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电商精准扶贫新模式。
不过,四川农村电商也存在农民互联网观念低、单价低、物流成本高、互联网品牌化低、辐射半径小等问题。“发展农村电商,需要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投融资机制、加大政策支持、营造创业环境等保障措施。”罗汝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