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名老外六个月"速成"说汉语!中大这个中资企业外籍员工培训班厉害了

日前,为期半年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职业汉语培训示范班”在中山大学举行毕业典礼,来自32个国家的56名中资企业学员顺利毕业,这是中国首次有针对性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资企业的外籍员工进行职业汉语培训。
如今,学员已经能使用汉语与参会嘉宾交流,他们回国以后多数能够胜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资企业和商务机构,从事路桥、高铁、市政、产业园区建设等相关职业的管理工作。
中山大学是本次职业汉语培训示范班主办方,项目总负责人、中山大学教授李炜介绍,有学员在开班仅两个月后,就能用汉语进行基本日常对话。
1首个全面采用标准体系的教学班
“睡觉”“水饺”不再分不清楚!在典礼现场上,一首由示范班的外国学员自导自演的情景歌曲《对不起,我的中文不好》,引起了大家的阵阵笑声。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杨海滨(中文名)是美的集团驻非洲代表。他说,经过六个月的学习,原来汉语零基础的他们已经能用中文相互调侃了。
学员们结束了为期六个月的汉语培训,圆满通过各项结业考核,通过率达到93%,超过80%的学员达到优秀水平。有这样的成绩,应该归功于教学项目团队在内容设计和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的探索。
“食堂用餐、娱乐活动等都变成训练课堂。”担任培训班总班主任的刘亚男介绍,培训班不是培养“中国通”,而是通过这种职业角色“沉浸式”培训方式为中资机构培养企业急需的懂汉语的员工。
同时,首期示范班师生试水“汉语培训云平台”。该平台系统为学员提供智能的学习情况分析,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学员也可根据成绩和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重点,做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示范班的老师认为,有“中国文化认同”是学好汉语的一个重要前提,不仅能使学员加深对汉语的理解,也有利于教学的推进,因此在课堂和课下都安排了许多种类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安排了中国功夫、书法及剪纸、编织等民间艺术体验课。
2传统国际汉语教学不适应海外需求
国际职业汉语教育成为中国企业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瓶颈。驻外中资企业和商务机构数量的增长和业务范围的拓宽需要吸纳更多海外人力资源,同时当地居民对进入中资机构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都使得职业汉语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但是,中国传统的国际汉语教学体系与海外市场需求脱钩,培养一个双语人才往往需要3至5年。
3未来主打三个月短期培训模式
去年8月13日,李炜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国际职业汉语培训及评估标准体系”通过了教育部科技成果评审,成为2017年唯一一个通过该评审的科技成果,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语言学领域的首个通过该评审的科技成果。
按李炜的设想,此后国际职业汉语培训项目将主打三个月的短期培训模式,真正做到个性化、专业指向性强。
接下来,还要把“国际职业汉语培训及评估标准体系”和国际职业汉语培训云平台建设做到定制化、精细化、精准化。第一,由国家语委从国家语言政策的角度协助推广该标准体系;第二,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国际职业汉语培训大学联盟;第三,借助孔子学院进行海外推广,形成软件与硬件的优势互补。
走出去·精彩回顾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