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于互联网,一些传统的商业模式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订阅模式。订阅模式并不新鲜,早在遥远的19世纪末,欧洲一些豪华酒店通过一个名叫「théatrophones」向贵族以及新兴的资本家提供现场歌剧服务,订阅费用为每五分钟0.5法郎。而在报纸杂志领域,长期以来把季度或年度订阅作为其重要的发型考核标准。
订阅模式有其固有的生存逻辑。首先,从商家(报社、杂志)的角度出发,开展订阅活动能够帮助商家建立可预测的收入预期——这也是几百年来商家梦寐以求的完美模式。这也是既报纸杂志之后,欧美一些电视台采用订阅模式的主要原因。其次,用户单独购买与订阅之间的价格差价会让选择变得有倾向性,以订阅一份周刊为例,全年52期订阅服务会比单期购买的总价高处不少,这对消费者来说,价格就成为重要的选择因素。
但这些相对传统的订阅模式有些不合时宜。从提供的商品来说,报纸、杂志亦非生活必需品,而更像是生活负担;另一方面,传统订阅模式本质上还是一锤子买卖,还是以周刊杂志订阅为例,尽管你不是单独卖一本杂志,但你所谓的订阅不过是一下子买下52期杂志,付完款之后你也很难继续与杂志社发生更多的关系,而这些却是,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产品已不再是产品,产品应该成为一种服务,并通过不断的「服务」让「产品」提升用户粘性。
互联网公司新型的订阅模式分为两类,一类是电商实体商品订阅,这在国外有很多实践案例,比如birchbox,它是提供高档化妆品样品订阅服务的网站,顾客每月只需支付10美元或者每年支付110美金,就会收到从birchbox按月寄来的一个诱人的粉红色盒子,里面装满了四到五种为顾客精心挑选的高档化妆品。一旦顾客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就可以通过网站购买原包装的产品。这种新型的电商模式在欧美发展迅速,但这种模式需要在商品选择(最好是高频次商品)、物流配送(成本控制)以及用户体验(线上线下运营)方面做足功夫,也因为门槛比较高,在国内还鲜有真正触水企业。
另一类订阅模式则是虚拟商品订阅。在针对企业it的垂直市场,红帽一直践行订阅付费的原则,而这股潮流正在影响一些传统的软件公司,比如微软,长期以来,微软以单个卖windows系统和office软件挣钱,但从2012年开始,微软已然将自己曾经赚钱的利器——office正是服务化,推出基于云端的office365服务,用户再也不是直接购买一个office软件,而是订阅一份office服务,这份服务可以用于多台不同系统的设备,用户所有的数据和信息都可以跨平台使用。
个人数字消费市场也有大量基于新型订阅服务的公司。最典型的如netflix,这家以dvd租赁起家的互联网新贵,如今俨然成为美国各大电视台的头号敌人;音乐类订阅服务提供商storify则继续扮演对抗音乐零售商如itunes、amazon的重任,也一度传出google有意收购storify的消息;在电子书领域,oyster、scribd和亚马逊kindle unlimited均推出每月10美元甚至更低的打包订阅服务,让用户一次性享有访问多大几万本图书的权利。
之所以能发展壮大,一方面得力于互联网高速发展后的基础设施成本大幅降低。比如10年前,kontiki提供的“租用”应用基础设施模型saas /paas对创业者的成本是每月10万美元,亚马逊web service提供的同样的服务是每月1,000美元。再比如数据存储成本,今天的成本大概是0.085美元/gb,十年前是1.39美元/gb。这些廉价的基础设施为大量基于云端的订阅服务供应商提供了创业的好机会,比如netflix就是利用亚马逊的]aws为用户提供服务。
一方面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就像德鲁克所言:企业的竞争不是商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订阅模式之于互联网公司,同样能够带来稳定、可靠的销售收入来源,而且互联网是个长尾市场,其市场规模与传统订阅服务供应商的市场不可同日而语,这为互联网公司发展,尤其是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本信心支持。这一点我在idonews专栏《》也有提到。借助于订阅模式的收入,互联网公司能够拜托过度依靠互联网广告,从而将更多精力放在改善用户体验,提升产品设计方面。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时代的订阅模式能够实现用户价值的最大化。一个长期订阅纽约时报纸质版的读者与一个订阅电子版的读者谁更有价值?显然是后者,同样是订阅模式,对上商家来说却有着不同意义。一个纸质报纸读者的价值仅仅局限在他的个人住址信息方面,而一个订阅电子版的读者则能为报社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他的阅读习惯(阅读总时长、单篇停留时间、关键词摘录、分享记录),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跟踪和挖掘,报社可以继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包,让该用户更喜欢纽约时报的产品和服务。
在詹姆斯·卡斯的《有限与无限游戏》一书里,卡斯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游戏模式: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互联网时代的产品与服务:产品就是一种有限游戏,以卖出东西为目的,游戏也随之结束;而服务则是一种无限游戏,以延续与用户的关系为目的,不断创造新的服务模式,从而真正留住用户。
注:本文首发idonews专栏,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