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1日,陆金所被查的消息在互金圈和投资圈闹得沸沸扬扬,人心惶惶。投资人对p2p充满了疑虑,纷纷发来消息咨询相关情况,咨询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还能不能投。今天结合这件事,我们来谈谈互联网金融!
事件复盘
一场震惊互联网金融圈的大地震,源于微信朋友圈的一张没有标明来源的图片。
陆金所下架与金交所合作的“安盈· 融政通”系列产品。
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习主席明确提出“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
一个没有任何来源依据的聊天截图当然不会掀起如此轩然大波,但三件事联系起来,不禁让人充满想象力。
“陆金所”事件也导致上万陆金所投资者在平台上进行债权转让,纷纷要抛掉手中的理财产品!
陆金所于7月20日对信息进行了澄清,公告内容如下:
但是,陆金所的公告仅仅陈述说“经营管理一切正常”,并未正面的对广大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平台是否违规”、“是否被查”、“是否面临整改”做出回应。
因此投资者并不买账,据北京商报统计,截至21日早间,陆金所定期转让的项目已经达到388页,债权转让项目达1231页,每页10个项目,累计转让项目数量过万笔。
投资人已经失去信心?
如此大规模的债权转让信息,难道投资者真对陆金所完全丧失信心了,要放弃陆金所了?
并没有!!
经过一天时间,截至7月21日24时,陆金所的定期转让数量减少到了291页,转让信息合计约3000条,转让信息的净值减少了7000条。
这说明一些投资者成功转让了项目或者撤回了转让信息,投资者纷纷跟风转让债权的现象得到了遏制。
无论是有人接盘,还是投资者主动撤回,这都表明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投资者恢复了理性,重拾了对互联网金融的信心。
另外,据一些自媒体称,有不少投资者“反其道而行之”,开始在债权转让信息中寻找高收益的产品进行投资。
p2p投资者有必要恐慌么?
1. 除了陆金所下线了“安盈· 融政通”系列产品外,京东金融、苏宁金融、微金所、大麦理财等平台也下线了金交所合作产品。
这主要是基于《关于对互联网平台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从事违法违规业务开展清理整顿的通知》(整治办函[2017]64号)的规定,互联网平台于2017年7月15日前,“停止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开展涉嫌突破政策红线的违法违规业务的增量。同时,互联网平台须积极配合各类交易场所,妥善化解存量违法违规业务“。
从上述文件的表述可以看出来,对于此类业务的整顿也是“增量业务”和“存量业务”区别对待,这也是金融行业的整顿的惯例!由于金融行业涉及众多投资者,不像一般的生产性企业, 直接关门整改影响过于重大。所以历来都是“增量与存量分开处理”,即对于涉嫌违规的业务,停止增量,稳妥化解存量。而所谓稳妥化解存量,一般都是自然到期,到期后不再新增。
所以即使平台下线了部分产品,也并不会影响投资者已投的该系列产品的安全性。
2. 关于纷纷传言的“挤兑风险”,要分别对待。对于资金与资产不对应的“活期”产品或者资金池产品,由于资金与资产期限不一致,资产端期限未到期时,如果大量投资者赎回产品,后续没有投资者投资,就会导致平台无法兑付,产生挤兑风险。对于资金期限和资产期限的一致的产品,即投资者的投资期限和借款人借款期限相一致。平台在投资期限到期前不负有兑付责任,投资期限到期时,贷款同时也到期,借款人便会归还借款,平台即可兑付投资者收益。即使出现个别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项目一般都设置有担保措施,会由担保公司进行代偿、保险公司赔偿等。因此,此类产品并不会产生挤兑风险。
由于陆金所的大部分产品设有固定的期限,在期限到期前,投资者并不能要求陆金所兑付,只能通过转让的方式退出,所以才会导致平台上出现了大量的转让信息。等产品到期后,借款人归还借款,平台就可以向投资者兑付本金及收益。也正是由于陆金所的产品大多采用这种模式的存在,所以陆金所并不面临挤兑风险。
3. 习主席在“金融工作会议”上也提出了“加强互联网监管“,同时也提出了”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根据网贷之家的统计数据,2017年6月p2p网贷行业的成交量为2454.91亿元,截至2017年6月底,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达到了48245.23亿元,去年同期历史累计成交量为22075.06亿元,上升幅度达到了118.55%。
6月p2p网贷行业的活跃投资人数、活跃借款人数分别为430.8万人、373.53万人,其中活跃投资人数环比上升了3.82%、活跃借款人数环比上升了15.96%。
互联网金融的规模如此之大,投资者数量众多,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考虑,即使要“加强互联网监管”,也必然会逐步采取措施,先限制增量,再逐步解决存量,并不会采用“一刀切”的措施。
因此,p2p的投资者完全没有必要恐慌!
发展趋势
1. 根据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安排,未来一段时间监管部门对陆金所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必然会加强监管,互联网金融的运行也会更加规范。一些规模小,经营不规范的互联网平台必然会成为最先被整治的对象!
2. 互联网业务的整顿必然是“增量业务”和“存量业务”区别对待,停止增量,稳妥化解存量。所以已投项目的安全性不会受到影响!
3. 投向不明,期限错配,有资金池嫌疑的产品,特别是“活期”类产品,一旦面临整治,就可能导致挤兑风险!
4. 投资要注意渠道多样化,切勿将所有资金都投入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