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广告经营公司在新时代如何开拓思路,做好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是指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经济价值的活动、过程和体系。主要是指营销人员针对市场开展经营活动、销售行为的过程。新时代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作为传统媒体的公交广告经营公司正在试图打破禁锢,开阔思路,建立良好的营销体系,那么公交广告该如何在新时代下做好市场营销呢?
小编近期就公交广告市场营销方面提出了三个问题:
一、在新时代下,市场营销方面是否会采取一些新的经营活动,请列举几种曾尝试过的经营活动模式。
二、在与客户沟通时大多采取何种方式,怎样增加与客户的粘性合作。
三、是否感受到国企以及民营企业在经营公交广告时经营策略的不同。
我们针对这三个问题采访了六位具有代表性的公交广告企业负责人,他们立足于本公司的情况向我们分享了关于市场营销的经验与心得。
王朝虹
深圳市公交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
1
深圳巴士集团公交广告公司主要经营户外车身广告媒体,今年我们尝试做了多次新的营销活动,目的是打造集团“文化巴士”品牌,进一步提升集团品牌的整体形象,同时也提升了车身广告媒体的价值。
例如打造以“为你写诗”为主题的“诗歌巴士”,将著名的诗歌作为车身广告的内容,配合车厢内名人朗读诗歌语音播报和拉手、看板海报宣传,并邀请知名小提琴家吕思清先生及其学生车厢内演奏小提琴,让市民感受“文化巴士”的氛围。还邀请了世界知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先生作为公益形象大使进行一系列纯电动双层巴士的宣传,试乘国内首台纯电动双层巴士,并在双层巴车身上题字“艺术巴士,品质公交”。还与国际辉煌画派创始人邢东先生合作,以“流动风景线”为主题打造 “艺术巴士”,并邀请邢东先生试乘优巴、现场作画、与市民互动,同时媒体宣传跟进报道。
这一系列的“文化巴士”公关活动都得到了很好的市场反响,提高集团品牌的整体形象,同时也提升了车身广告媒体的价值。在当今这个市场环境下竞争非常激烈,提升自身品牌力成为市场占有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营销方面我们会不断尝试更多创新的营销活动,让大家能切实关注到公交车身媒体,从而使广告媒体增值。
2
在与客户沟通时,我们通常会以电话、网络、面访等多方位结合的方式与客户做全面的公交广告业务及服务沟通。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面访,通过口头沟通让客户更准确、便捷、及时的获取需求信息,接着与客户建立一个共同的立场,才能做好广告投放策划及服务方案。
在提高客户粘性方面,首先准确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及其宣传定位等重要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为每个客户提供有针对性及个性化的服务。在与客户的沟通交流中,让客户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公交广告的优势,为客户分析广告投放策略,从而获得客户的信任,使客户重视广告的投放。面对客户的疑虑通过细致的沟通,帮助客户寻求解决方案。对曾经投放广告的老客户,需要经常回访,提供良好的后期服务,实现互动互通,建立良好的关系,为长期合作打好基础。最后对我们公交广告所有的客户进行定位细分,按客户的特征为其提供广告投放方案及效果分析,从而提高客户的品牌知名度以及相关产品销量。
3
国企与民企在经营公交广告时的经营策略的确有所不同。作为深圳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首先要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特别是深圳巴士集团作为服务深圳市民出行的特许经营公交企业,在经营公交广告时必须以服务市民为出发点,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定期设计制作一些公益性的公交广告,并且配合市政府做一系列的公益广告宣传。其次是要为广大市民传播正能量,投放符合人们价值观的广告,为广告媒体把好设计关,让公交车身广告成为深圳一道靓丽的流动风景线。这与民营公交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策略是不同的。
孟鑫鹏
杭州巴士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1
新的时代下,有三个市场特征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客户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客户对我们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媒体投放,而是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配合多元化的营销需求;二是客户需要内容,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媒体还是客户都需要有更多的内容去做足话题,带动线上营销;三是客户对整合营销服务和定制化服务要求空前提高,模板式的服务早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深刻的理解新时代“新”在哪里,对我们接下来的营销方向的把控至关重要。
基于此,我认为公交户外媒体不应该只做“广告的搬运工”,而是要做内容的生产商和客户的外脑,我结合我们的实际谈三点:
一是公交媒体运营商的自身定位。目前的公交户外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是移动互联网媒体和一二线城市地铁媒体对客户预算的不断分流,对公交媒体的“人群接触能力”“媒体传播能力”不断弱化,这给公交媒体带来了直接的竞争;另一方面来自于公共资源的公开出让对媒体经营带来了不确定性和成本的飞速上升。摆在媒体公司面前的问题很清楚,要么随遇而安,小而美未尝不是一种选择,要么做大做强抵御风险,在有限的窗口期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实现多元化的经营。资源永远是户外媒体运营商的生命线,横向整合更多的媒体资源是不错的选择,但是需要资本优势和偿付能力;以目前的广告运营业务为中心,纵向延伸业务线,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弱化对资源的绝对依赖也可以让我们走的更远。我们业界有很多在创意、策划、活动、演艺、新媒体运营甚至周边产业做的很好的案例,杭州巴士传媒也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喷绘业务,2010年开始全国媒体代理业务,2017年成立了新媒体事业部,大力开展新媒体运营与活动营销,目前已经实现了很好的收益,未来我们希望以媒体运营为中心,在周边业务上有更好的表现,新的时代,谁能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甚至挖掘市场的需求,谁就能活的更好更有价值。
二是积极生产内容。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内容和公交广告是没有关系的,我们也很难制造好的内容,因为五年前,所有的内容传播渠道都还很昂贵,即使有好的内容,除非具有轰动性的,否则客户不会花大代价采购电视和纸媒来传播。自媒体时代,内容传播变得简单,当然,对内容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国庆前,我们与《钱江晚报》联合发起“24小时爱杭州”活动(“24小时”为钱江晚报旗下新闻app),利用g20后杭州人对这座城市情感上的空前认可为契机,在网络和纸媒平台面向普通市民征集“爱上杭州的100个理由”,然后在公车媒体上大规模露出,让普通人的表白化身流动风景,然后再利用《钱江晚报》自身媒体和线上app不断进行热点推送,实现了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24小时新闻app的认知度和下载量)的共赢。随后在党的十九大胜利结束后,我们又联合杭州文广集团融媒体中心发起“梦想传递,点亮杭城”活动,面向市民和公务员征集“中国梦,我的梦”,并在公交广告的发布过程中联动直播平台,获得市民的广泛打call。2018年1月11日,我们将联合“华润雪花啤酒”发起“1.11斑马线礼让日”公益事件营销活动(联合倡议将1.11设置为“斑马线礼让日”),以公益活动助推客户品牌形象提升,彰显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三是盘活内部资源,实现定制化营销。公交作为公共交通工具,有着巨大的客流量,公交的线网覆盖了城市的角角落落,是受众生活圈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公交媒体除了固定的分级分线或者套餐营销方式以外,能否进一步盘活公交内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呢?我们在2017年也做了一些尝试,2017年7月,为了配合杭州万象城“老夫子55周年全球展”,在既有线路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下,我们为客户量身定制了线路,以定制公交+广告的形式完美的配合了活动,为客户引入了可观的人流。2017年“双11”期间,我们又为银泰百货量身定制多条公交线路,免费载客至银泰城,所有参与活动车辆全部发布银泰广告,这种模式既实现了客户的个性化营销需求,又能为公交营运创收,同时实现了媒体销售的增量发布,达到多方共赢。
2
十多年前,公交媒体是主流的户外媒体,而且客户媒体选择相对较少,我们与客户沟通的方式相对单一,基本以传统客情为主。今天的市场时过境迁,客情仍然需要,但是再也不能仅仅依赖于此。客户需要专业化的营销方案,但是客户其实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更专业,客户需要整合营销,但是客户对各方资源其实比我们还要精通,客户需要创新营销模式,但是我们提出来的方案客户早已了然于心。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该如何与客户沟通,增加粘性呢?一是要回归自身,我们应该把自身的媒体研究到极致。我们究竟能做什么?还能做什么?能做什么其他媒体做不到的?客户为何选择我们?为何突然又不选择我们?没有万能的媒体,只有深刻的了解自己,在会明白自身价值所在,也就懂得如何更好的去做营销。二是要让与客户不断建立长期的粘性关系,那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不断解决客户营销中的各种新老问题,或者主动发掘客户将会遇到的问题,提前做出解决方案,而且比别人解决的更好。如果一直讲目光落在一时一事上,而不是全面深入的了解客户的需求,乃至需求背后的需求,那提高客户粘性就无从谈起。
3
当前公交广告经营企业的体制不外乎国企、民营或者股份制,体制不同,对应的经营策略也各异。总的来说,我认为国企与民企在经营公交广告的策略上有三同三不同:
一是面对的市场需求是相同的,但是能否满足需求,或者满足需求的方式上是不同的,比如部分客户要求资源置换,目前在国企还是很难实现的;
二是对利润的追求是一样的,但是实现的过程或者侧重点有别,国企必须持续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稳健的有计划的盈利,加强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民企决策机制相对灵活,在投资并购领域更容易抓住市场机遇;
三是作为公共交通工具附属广告载体,运营企业都必须承担社会责任,遵法守规,有序发布广告,但是国企应当更加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公交媒体首先应当成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公交广告应该成为流动风景,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
徐其山
河南省新视力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
现如今,传统广告的地位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一个定律大家一定都心知肚明:没有常胜的将军。套用在如今的广告行业竞争也一样适用,没有常立不倒的广告媒体。受到冲击说明市场或者说广告主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好事情。那些疲于改变而被市场淘汰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而谈到我们自身,在河南省的公交广告行业内,我们也有一些比较好的案例给大家分享的:
第一、共享。
共享思维对现在的市场发展有很大的启迪帮助,像街面上出现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无一不是共享思维的产物。我们受此启发,特别针对像房地产、医院、大型商超等需要大流量的客户群体,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顾客资源和渠道,不单一建议他们投放公交广告,也可以参与一些短平快、效果显著或者说“惊人”的出奇效果来达到广告投放的目的。与客户资源共享,竭尽全力为他们发现市场、巩固市场。
第二,换位。
有些时候,换个位置思考也许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合作空间。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出现,众多网络软件及app行业发展迅猛。我们针对这类“时髦”的客户也出台了相应的利好政策:允许其先进行广告投放,客户可以随时对投放效果进行跟进。在一个周期后,统计c类或b类客户的注册量、留存率等硬性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对我公司予以相应费用的支付和结算。我们尽可能让出最大的空间给客户,达到甚至超过客户预期的投放效果。这样一来,客户心里高兴了,我们也盈利了,岂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如果我们坚持自己的高姿态或者某些固有的“游戏”规则,事情不就搞僵了嘛。市场需要灵活的头脑和开拓的思路。
第三、闲转用。
当下各类媒体数量迅速增加,导致媒体数量爆发式增长,甚至有些成为“摆设”媒体,开发出来之后无人问津,媒体价值得不到利用,广告市场也由此从卖方市场变为了买方市场,广告公司变成被挑选的对象。传统广告效果在多媒体的冲击下被弱化。另一方面,广告费用的巨大支出及短期内广告效果无法预见,投放传统广告的企业相对减少,导致公交媒体的闲置资源增加。针对当前这类现象的出现,我们与其中相对稳定的大型企业间商谈框架协议,大客户每年投放一定的保底费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