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唐长孺先生书斋
珞珈山南麓,树木掩映中的唐长孺先生(1911-1994)故居,基本保持着他生前的样子。“茧香馆”的书斋名,唐先生生前没有在公开的出版物上用过,但这块“茧香馆”的匾额却一直挂在他住所的书斋中。原匾的主人“琴舫”先生和书写者瞿士溶,均未详其人,时代或远在晚清民初。陆放翁诗云:“采茶歌里春光老,煮茧香中夏景长。”“茧香”所蕴含的江南风物,或许是唐先生喜欢这个斋名的原因吧?另一种解释,取言外之意,谓“茧香”为作茧自缚而自得其乐,此说与唐先生对学术的坚守和自励更相契合。
“文革”中,唐先生在原匾上覆盖了毛主席语录而得幸免劫难,纸面上至今仍可见残留的红色印迹。匾额下方的书箱为唐先生生前所用的《四部丛刊》初编。
唐先生是一位很受大家尊敬的学者,他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在对外交流还不发达的时期,又加上他双目视力极差,还能做出如此成绩,应该是令人赞佩,也是教后辈几代学人景仰和学习的.
唐先生是南浔嘉业堂主刘承干的外甥,我个人估计这块匾肯定和刘家有千丝万缕联系,手边无书,无法检索,都应该能找到的.我个人觉得,刘家是蚕丝生意发家的,茧香与农家的稻谷香异曲同工,本初意思应该是不忘本吧.不过唐先生的学问也确实如春蚕吐丝,化腐朽为神奇.
摘录:
近日受邀出席紀念唐長孺先生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唐史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於會上拜讀凍國棟先生所撰〈唐長孺先生生平及學術編年〉一文,其中提及唐先生於年輕時代在吾湖南潯中學任教的情況,原文如下:
一九三五年八月——一九三七年八月
浙江南潯中學任教,講授國文、歷史、政治制度等課程。
繼續研究遼金元史。發表《耶律大石年譜》,載《國學論衡》第七期,一九三六年四月,第八期,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周文武陵考》,載《國學論衡》第八期,一九三六年十一月。
一九三七年八月——一九三九年八月
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南潯中學解散。全家先後遷徙莫干山、上海等地。
……
關於唐先生任教南潯中學之事,有專文論述者幾乎沒有,但拙見以為非常重要。唐先生本人的外家即劉承幹家族,劉家以蠶絲業起家,故而唐先生書齋之取名“繭香館”實亦有不忘本之意。關於唐先生外家,凍先生文曰:
先生外家吳興(今浙江湖州)南潯劉氏,係當地名族。外公劉頌騶,晚清秀才,早歿;舅父劉承幹(一八八一——一九六三),即近代江南著名藏書樓“嘉業堂”之主人。
有兴趣的人文爱好者特别是南浔的人,可寻访南浔区档案馆、南浔中学(编有校志,可拜访校志编撰者寻访校档案)、南浔区政协文史委等。若有足够史料发现,可以写一篇好文章。
支持支持!!!!!
喜欢“茧香”这个斋名,蕴含着江南风物,也为作茧自缚而自得其乐~~~~
书写者应该是瞿中溶吧,是晚清的书法家,落款看不到,估计是秀才识字
果然在唐刚卯的发言中有:
作为一位学者,在他的书斋中,一直悬挂着由乾嘉考据大家钱大昕的女婿,也是学者的瞿中溶先生所书写“茧香馆”匾额,在这匾额上首钤有朱印一方,印文出自杜牧的诗句“清时有味是无能”。关于“有味”与“无味”的典故,源自《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王弼注:“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今人陈鼓应先生的注释是:“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不搅扰的方式去作事,以恬淡无味当作味。”这块匾额大致体现了他潜心学术的心境。
這段話是我在豆瓣上貼的,呵呵!
今日收到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 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二十七輯《唐長孺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專輯》(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編輯部,2011年12月) ,其中正式刊出凍國棟《唐長孺先生生平及學術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