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家蚕大面积暴发血液性脓病,付出了一个月心血的蚕农肉痛煞


5月25日下午,海盐有部分蚕农反映这茬春蚕上蔟3天不结茧。26日中午,省专家组来海盐县调查,认为不结茧主要原因是上蔟的蚕感染了血液性脓病。
成规模暴发 在海盐尚属首次
  据海盐县蚕桑站相关负责人介绍,海盐今年共有2万多张蚕种,其中通元镇有7490.5张,约占全县的三分之一,涉及蚕农4459户。据通元镇农机水利服务中心副主任蒋水文介绍,该镇各村都有不同程度的蚕上蔟后不结茧的情况发生。前天下午,记者来到通元镇养蚕量最大的新拱村采访,村干部告诉记者,今年村里共有475户蚕农,80%的蚕农反映蚕宝宝不同程度出现了问题。
  记者随机来到该村5组的金建英家,她正戴着口罩和手套在屋里捡死蚕。金建英告诉记者,她养了3张蚕种,前面虽有个别蚕宝宝出现病症,但在正常范围内,大蚕期第五天,开始大面积出现问题。今年60岁的金建英是老蚕农,养了10多年蚕,从没遇见过这样的情况。“春蚕收成一般是最好的,往年我也养3张,行情好的时候能赚五六千元,今年至少损失一半。”
  在随后的走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蚕农家的蚕宝宝出现了类似情况。
得知情况后,海盐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迅速赶到养殖大户最多的长山河村调查,并立即向省农业厅汇报调查情况。26日中午,由浙江大学蚕病学专家鲁兴萌教授、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家蚕育种专家陈诗研究员、省农技推广中心吴海平研究员和周金钱研究员4人组成的专家组来海盐县长山河村调查。经鉴定,确定为家蚕血液性脓病。
  据海盐县农经局蚕业管理站相关负责人敖成光介绍,家蚕血液型脓病是一种常见病,往年也有发生,但这样成规模暴发在海盐尚属首次。
具体损失尚不确定 农业保险中无相关险种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疾病暴发?有部分农户质疑是蚕种出了问题。据了解,今年通元镇的春蚕品种是“春华·秋实”,全部通过省级蚕种质量检验检疫,配发有蚕种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该品种是通过审定的省市主推蚕品种,自2003年以来在海盐县引进并逐年推广。2013年,通元镇的春蚕也全部为该品种,许多农户张种产量超过了50公斤。鲁兴萌指出,现有科学研究证明该病发生与蚕种无关。
  “发病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蒋水文介绍,“首先,很多蚕农没有做到稀放稀养和通风换气,由于大蚕期蚕儿食桑量大,排泄物多,且又不耐高温湿闷,因此,在大蚕期应特别重视通风换气工作,做到开门开窗养蚕,并达到稀放饱食。”
  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蚕农在自家楼房的底楼养蚕,室内蚕宝宝“住”得非常密集,有些蚕农甚至在1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塞满四五张蚕种,且几乎所有蚕农都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推门进去立即会感到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他们都在农技人员上门指导时把窗打开,等人走后就迅速把门窗关上。为什么会这样?有蚕农告诉记者:“蚕茧收购站不是优质优价,而是称重算钱,所以我们把门窗关上,这样蚕茧的水分多些,能多赚点钱。”
  “其次,就是消毒杀菌工作做得不够彻底。”蒋水文说,“消毒需要用新鲜的石灰,很多蚕农嫌味道太呛或者太麻烦不肯去费这个力,有的蚕农甚至不能及时清洁蚕沙。”“当然,还有个重要因素就是天气。这批蚕种是在4月27日统一发出的,5月22日至24日大批‘上山’,而这几天天气闷热,极容易暴发此类疾病。”蒋水文说。
  据敖成光介绍,目前尚不能确定具体损失有多少,此次病灾造成的损失只能由蚕农自行承担,因为现在农业保险中还没有关于桑蚕的险种。(来源:南湖晚报)

不容易啊,那是不是今年白干了
大规模报废原因这么简单?

可能跟如今的空气污染也有关系吧
白辛苦一个月......
那个污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