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子,耐干旱,是我国北方常见的粮食作物,民间称为"黍子"、"黍谷",黍子磨成面叫软米面,也叫黄米面。诗人孟浩然有诗曰: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其中,黍(shǔ)指的就是黄米饭。在娄烦县,黍子能做油糕、割糕、烧糕、软馒头、溜米饭和红粥。但最常见的吃法是油糕,山西其他地方也有吃油糕的习惯,但我觉得娄烦的软米油糕尤其地道,当地有一句顺口溜:“湾子的苇子,静游的女子,老马沟的黍子”,讲的就是出类拔萃的意思。听老人讲老马沟的黍子,还有一个传说典故,说有一家人过年正在做糕,一只狗趁人不备从盆中叼了一口糕面就跑,主人急忙追赶,跑了几里地都追不上狗,一着急便用手里的刀将狗叼出来的面砍断。砍断了的面直接就缩进了盆里。可见这面多软、多有弹性。当然这是民间人们谈笑罢了。但由此可见娄烦软米面的劲道以及人们对其的钟爱。
油糕是娄烦当地人们待客或过时过节常吃的美食,在做糕时常常是左邻右舍围着溜好的糕面一起合作,既有欢笑,效率又高。记得小时候每到吃糕,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端一碗刚出锅的油糕挨家挨户送,在过生日时送油糕,邻居还会回馈红豆之类的东西,想想那时,农村人的和睦、淳朴不言而喻。
一、软米油糕
把软米在冷水中淘好,推成面。做糕要经过三个步骤。
1、溜糕。把米面中拌入冷水,拌至干湿适中。把屉箅放入锅中,铺上笼布,一边烧火,一边往笼布上撒米面,熟一层撒一层,直到全部撒完蒸熟。把蒸熟的糕团趁热拿到大盆里,即沾上凉水用拳头揣(读cai),叫揣糕,揣到又匀又坚又软,不沾盆子为止。然后在糕面上摸一层油,可保持糕冷却慢,不沾手,不风干。
2、捏糕。把预先准备好的馅包入糕中,包入红豆馅的是豆子糕,包入山药丝、胡萝卜丝的是菜糕,包入黑糖(红糖)的是糖糕,什么也不包的叫肌糕。捏好未炸的糕统称素糕。捏糕时可边捏边吃。
3、炸糕,把糕在油锅中炸出即可,炸出的糕就是油糕。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娄烦人炸糕一般都用当地的胡麻油或者菜籽油。炸出来的油糕既酥脆,又香甜。
糕的好坏,一是决定于软米的质量,二决定于在溜糕前拌水的多少。米质较硬,拌水时可适当偏多,米质较软,拌水时可适当少些。拌水过少糕太硬,拌水过多糕太软,甚至做成脱水糕,不能入油锅炸,就把糕做坏了。而拌水的多少,并无准确的数量限制,全在手感和经验。
割糕
二、割糕
割糕的学名也叫案糕,在我国北方很普遍。但娄烦王改荣制做的具有独特风味,不论本地外地人都称赞叫绝。制做割糕的方法和做糕的方法基本一样,只是在溜糕时笼内是撒一层米面、撒一层枣,一般为三层枣四层面。蒸熟后,整块翻扣到案上,蘸上锅里溜糕剩下的水(俗称母子水),隔着笼布象揣糕一样拍,直到拍柔软、拍坚、拍光,然后摸上少量麻油和米黄。看上去黄橙发亮,吃起来绵软甜香。王改荣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逝世后,其子王拴贵、王明贵和其孙王巨生继承祖传做割糕的技艺至今仍享誉一方,非常畅销。
三、烧糕
娄烦曹氏烧糕,出自娄烦镇娄烦村曹张李尉师傅之手。其做法是:用娄烦县上好的软米面与煮熟的红豆泥为原料。将软米面发酵后,内垫红豆泥馅,捏成月饼般大小的饼状糕坯。用砖头与土泥垒起圆形内烧焦碳的专门烘烤饼炉,将铁鏊放于饼炉上发热后,用麻刷醮油涂于铁鏊上,将糕坯摆放在烧烫的鏊面周边,然后将笼布盖在鏊顶上,同时将糕坯盖住。再将开水洒在鏊上面的笼布周围,当开水穿过笼布被泼于烘热的铁鏊上后,随着“哧哧”的响声即变成温度极高的水蒸气。将糕坯内水份逐步蒸发排出,糕坯逐渐变成金黄色状。最后将糕坯放于铁鏊底下的炉膛内周边进行烘烤,约20分钟后,即成为外脆内软的“烧糕”。吃起来脆绵甜香,口感特别好。
四、软米面馒头子
软米面馒头
软米面馒头是把面和起,在热炕上盖住发酵后,包进红豆枣泥蒸熟即可。
软米还是娄烦群众做溜米、红粥和包棕子的主料。溜米和红粥是端午、腊八的节日食品。
欢迎关注《晋享其乐》头条号
微信公众号:晋享其乐(ID:a543300576)本号原创,欢迎转载分享,请注明来源,否则视为侵权。